【時光重逢】 雕塑家王秀杞的桃花源

文/歐銀釧 |2021.04.16
4279觀看次
字級
王秀杞雕塑園區的親情作品。攝影/陳炳煌
王秀杞位於陽明山的雕塑園區。 圖/王秀杞工作室提供
王秀杞雕塑的牛,引人深思。攝影/陳炳煌
王秀杞雕塑的關公,氣勢磅礡。攝影/陳炳煌

文/歐銀釧

我在每一尊關公雕像面前沉思,在每一頭牛的雕塑前駐足。純真質樸的風格中,有一種奇妙的韻律和節奏感動心靈。為什麼他的作品有新的變化?為什麼線條如此柔和細膩?為什麼風格走向簡約?

今年春天看的第一個展覽,是雕塑家王秀杞在國父紀念館展出以關公主題的創作及首度發表牛年系列的雕塑作品。

這是王秀杞首次和妻子曹金霞聯展。開幕式那天,曹金霞擊鼓,七十一歲的王秀杞展現這些年勤練的功夫。

王秀杞是台北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畢業。曾任淡江大學教授、明道大學客座教授、台灣雕塑學會理事長、中華文創學會理事長。台灣許多公共場所都可以看到他的大型景觀雕塑。

他曾在台灣手工業研究所石雕徵選連續七年獲首獎,並在全國雕塑展獲第一名大獎。三十四歲獲得全省美展第一名並榮獲「永久免審查作家」的榮譽,他的父親認為這項殊榮和狀元一樣,高興得宴請親友。六年後,四十歲的他獲得中山文藝獎。

初次拜訪王秀杞是在三十多年前。陽明山的新安路山徑隱密,車子轉來轉去,繞了許久,才看見他的雕塑矗立在樹林後面。好像來到桃花源。農夫、村婦、老嫗、孩童……他雕塑的數十座石雕,安放在綠地上,有如一個純樸的村莊。

我們停步於一個名為〈講古〉的雕塑前,那是兩個孩子聽長輩說故事,表情生動。「這是小時候最高興的事。」王秀杞說:「這個作品是以父親、外甥為模特兒而完成的。」

王秀杞一家世代務農,父親種植果園。他家有七個兄弟姊妹,他從小就幫忙除草施肥剪枝,隨父母到田裡耕種。少年時期也曾在凌晨兩點起床,隨家人挑滿竹簍的橘子,步行兩個多小時,從山上趕到山下的市場販售。

他說,小時候吃番薯稀飯配豆腐乳,家中種番薯,其葉可吃,漂亮的番薯挑去賣。番薯藤和葉混合煮,給豬吃。「我們也和豬一起嘗,有時候裡面有些小番薯,我們就先挑出來吃。」

幼年成長於農村的生活經驗,是他雕塑的靈感來源,每個作品都是他的生活記憶,富含濃郁的田園和大地氣息,引人深思。

他說:「從事雕塑創作時,我就是不斷與作品對話,一如和親人好友歡喜相聚。」他說:「藝術就是技巧加上思想,技巧是透過訓練和學校的教育,思想就是你經年累月的經驗。」

許久不見,今年春天某日閱報,得知王秀杞將展出新作的訊息,於是約了攝影家陳炳煌前往,我們驚喜的發現,他雕刻出新的自己。

談到今年的新作品,王秀杞說,創作靈感來自於對關公和蘇東坡的崇拜。「關公為人充滿正義與浩然之氣,社會正需要這樣的力量;蘇東坡創作的詩詞婉約,帶有逸懷浩氣,無形中影響了我。」

今年正值牛年,他和妻子都肖牛,因此特別以「牛」為主題創作。「牛勤奮耕田,所求不多,只吃草。」他家早年有田,幾戶鄰居合養一頭牛。他有著和牛相處的深刻經驗,因此雕刻出牛的各種生動神態。

我的心被觸動,思緒往老家澎湖飛翔,我想起老家的牛,想起童年時坐牛車,想起有一年,牛老邁了,外公摸著牠說話,問牠那裡不舒服?牛流淚,外公也落淚。我在牛欄裡拿草給牠吃。牠卻不太想吃。

王秀杞的新作,除了展現雕刻的力與美之外,他的心情也釋放在乾淨的線條中。是這些年學氣功和練武帶來新體悟新風格?他笑了,直說練功有助身體健康,舉手投足都是功夫。

雕塑是他的語言,仔細觀賞他的新作,彷彿聽見王秀杞和關公的對話。

「此次我的創作以生活中的體驗,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互動為出發點,圍繞在『愛與正義』之中。現今社會需要的是愛,國父提倡的『博愛』,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神愛世人』都是愛,創作中的『正義』則是以關公為代表,關公凜然正義之氣讓我們尊敬,他的一舉一動具有莊嚴之正氣,同時也有瀟灑自在的一面。」

他雕塑出關公一夫當關的磅氣勢,也展現武神關公,莊嚴正氣,瀟灑自在的神采。

王秀杞雕刻人生經驗。時間也雕刻了王秀杞。

他兩個女兒都留學日本,大女兒王婷儀學油畫和陶藝;二女兒王詩鵑學視覺傳達、攝影,會潛水到水中攝影,到海中撿海底垃圾,常做環保義工;兒子王士豪留學加拿大,鑽研電腦藝術工程。

為什麼兒女們也喜歡藝術?他說,以前他忙於雕塑創作,妻子也忙著日常生活,於是拿泥土給子女玩,他們跟著學習捏泥土,自然而然就喜歡藝術。

在新作展覽現場,學成歸國的兒女作品巧妙的放在王秀杞的雕塑附近,大女兒的陶藝溫暖雅致;二女兒以攝影方式,將關公等作品擺放在大自然與城市風景中,展現環境與光影之美;兒子則協助父親展覽事宜。

問他自己為什麼喜歡雕刻?他說,「我的父母親都不識字,他們沒有影響我才是對我的大影響。他們不懂,於是不限制我,讓我順其自然發展,只要我有讀書就好了。」那時他沒有補習,寒暑假都忙農事,鍛鍊他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個性。

早年,他的母親偶爾帶孩子們到廟裡拜拜,他常好奇端詳石獅龍柱。童年時期的他喜愛玩石頭,和同伴堆疊石塊。大專研讀雕塑之後,融合西方藝術與東方思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懷抱感激大地的心,創作出感動人心的田園、親情雕塑。

他和恩師丘雲、何明績一直保持聯絡。成名很早的他,從不驕傲,總覺得自己有所不足,不停請益。以前,他的人生大願是辦教育,現在,他想把自己在陽明山的雕塑園區發展成美術館,讓雕塑繼續在天地間說故事。

數十年前,他說:「我出生於草山橘園,在有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長大。」隔了許多年再和他談天,重看他的作品,依然如同走進桃花源,和樂的自然之美,迎面而來。

時光凝結在王秀杞的作品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