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在薄紗似的白色天空下不斷前進,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用紅色瓦片堆砌而成的房子。走出內灣車站,步行在老街上,日式老屋與新式建築交錯存在,彷彿正訴說著與古今碰撞,內灣戲院的故事。圖/泱汀
文/霏彼
火車在薄紗似的白色天空下不斷前進,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用紅色瓦片堆砌而成的房子。走出內灣車站,步行在老街上,日式老屋與新式建築交錯存在,彷彿正訴說著與古今碰撞,內灣戲院的故事。
因伐木及採礦業繁榮的內灣鄉,當時有「小上海」的美稱,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許多人到此就業,內灣戲院也在此契機下,從原本堆放木材的空地,搖身一變成盛況一時的戲院。
危險的工作內容與地點,讓工人們有及時行樂的習慣,內灣因此成為他們娛樂、舒壓的地點,工人白天工作完後,晚上下班就會到這裡放鬆,有戲院,更有很多酒家茶室,在看完電影、吃飽喝足後,才會回山上。
一直到後來,礦業及伐木業因政府政策停擺,戲院也面臨曲終人散的命運,隨著產業蕭條,戲院被迫轉型,直到近幾年才以「內灣戲院人文客家菜館」的形式重新營業。
老戲院往往見證了地方產業的起落,內灣戲院的故事仍會繼續上演,只不過在時代的巨輪下,轉換了角色,當年老戲院的繁華,仍是居民記憶深處最美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