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勿授官爵

文/嚴陽 |2021.04.15
902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唐人吳兢的《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中,有一段唐太宗與大臣房玄齡等人的對話,內容大致如下:貞觀元年(六二七),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審慎,而審慎主要表現在量才而用,擇其善者,以及總量控制。據此,房玄齡等人擬出文武官員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這個數額,並說:「自此倘有樂工雜類,假使術逾儕輩者,只可特賜錢帛以賞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與夫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諸衣冠以為恥累。」

唐太宗治理國家的思路並非沒有來由,而是根據前人的經驗和智慧總結,他自陳這類的古籍有《尚書》、《詩經》以及孔子的言論;而他的思路,與今天我們所說的「小政府大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他特別對房玄齡等大臣提出,在音樂、雜藝等方面有超乎一般人的一技之長者,只可以賞賜錢財絲帛,但不可獎賞過度與授予官職,可說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值得關注。

為什麼唐太宗認為對於這方面的人,只能賞賜財物,卻不能授予官職?應是有著前車之鑒。如春秋之時,齊桓公讓他寵信的名廚易牙負責宮內事務,最後,齊桓公死在易牙等人的手上;另一方面,也和唐太宗的一個認識有關,即讓這些人和朝廷的棟梁之才並肩而站,同桌而食,必將使紳士、大夫引以為恥,之所以引以為恥,未必完全出自歧視,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藝術等方面的才能與治理國家的才能並不能等同視之。

唐太宗和那些把個人享受放在更重要位置上的國君不同,他深知,從事技藝之人,確實可以為他帶來視聽、口腹等方面的享受,但是,國家治理需要政治方面具有一定才能的人,他們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最重要因素,是國君的得力助手,所以他對房玄齡等人提出了任用人選的要求。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被稱之為「盛唐」,而其盛世,即從「貞觀之治」揭開序幕。引領唐朝走向歷史巔峰的唐太宗,在國家治理的基本理念上,吸納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又不乏個人的深刻思考,是他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對於樂工、雜藝之人「勿授官爵」,乍看似乎微不足道,但其背後其實有深刻的政治考量與政治智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