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寶寶皮膚水分,最有效的方式是浸泡盆浴、洗泡泡澡。圖/巫漢盟提供
【本報台北訊】幫寶寶皮膚滅菌,也要養好菌,洗太乾淨,小心皮膚發炎更嚴重。一個二歲女童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爸媽誤以為是皮膚表面壞菌過多作祟,想幫女童「消滅皮膚壞菌」,遂購買抗菌沐浴乳、增加洗澡次數,反而出現全身乾癢、皮膚紅疹等問題。小兒科診所醫師指出,日常洗沐與保養過程中「勿過度清潔」,應維持皮膚表面「弱酸」、「好菌多壞菌少」的環境,並「適度保溼」,才能防止過敏、維持正常皮膚生理功能。
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也是第一道免疫防線,開業小兒專科診所醫師巫漢盟表示,據衛福部統計,二○一九年零至四歲嬰幼兒因皮膚炎、溼疹等問題求診人數高達三十九萬,可說是家長最頭痛的孩子健康狀況之一,若未正確控制過敏問題、維持弱酸性健康膚表,恐影響孩子免疫系統發展。
巫漢盟表示,寶寶皮膚的pH值相比成人偏鹼性,較難維持膚表好壞菌平衡,更易出現過敏問題,建議寶寶肌膚維持pH5.5酸鹼值、適度保溼、勿過度清潔,維持正常皮膚生理功能。
由於嬰幼兒皮膚發育尚未成熟,過度或錯誤的清潔方式會破壞膚表好壞菌的平衡,影響天然皮脂膜的形成,對於皮膚敏感或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日常護理須重視「保溼」;巫漢盟指出,家長過去偏重在寶寶洗澡後,使用保溼、舒緩、止癢等功效的保養品,但補充皮膚所流失的水分,最有效的方法是浸泡盆浴或泡泡澡,水溫需控制在攝氏三十四至三十六度,泡澡時間不超過五至十分鐘。
「菌並不是愈少愈好」,巫漢盟說,傳統講求「抗菌、滅菌」保護孩子,反而破壞寶寶膚表菌相的平衡,他提醒,絕大部分的肥皂都含有皂鹼,清洗後會破壞健康皮脂膜應有的弱酸性環境,恐讓有疾病感染風險的壞菌趁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