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韻玲
常常聽到很多父母會說,希望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所以不想給他們壓力。但壓力是件壞事嗎?
想想我們小時候的學習環境,的確是充滿了壓力,考試不及格就會被處罰,爸媽覺得你做錯事,出手就是一頓竹筍炒肉絲……這些經歷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所以不想讓孩子們也遭遇相同的經歷。
但事情通常是一體兩面的,當我們承受壓力的同時,也獲得了能力。當時為了避免因為成績不好而被處罰,我會想辦法讓自己成績達標,例如要求去補習、花時間研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因此養成了我快速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現在時代改變了,好成績不保證未來成就,不過研究指出,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適度給予壓力,可以幫助他們更有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
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在其著作《象與騎象人》一書中便指出,父母沒辦法把智慧直接傳授給孩子,比較好的方式,是給孩子豐富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在不同的經驗中獲得生活智慧。
另外他也提到,兒童時期大腦發展深受「安全感」及「威脅感」影響,當父母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就能很快復原,如此也能發展出比較積極的態度;但如果孩子的生活環境每天危機四伏,飽受壓力威脅,卻沒能得到父母幫助的話,就容易對世界充滿戒心。
所以這邊所謂「適當的」壓力,指的就是在爸媽的陪伴與支持下,給孩子一些面對壓力或挫折的機會。我的作法是,針對孩子的特質及自身優勢,不斷鼓勵他們進化。
以張阿妹和張阿弟來說,他們都算是愛說話的孩子,所以我用給予獎金的方式鼓勵他們參加演講比賽,讓他們從比賽的經驗中覺察並學習處理壓力。參加比賽對孩子們有幾個好處:
一、對自己負責
一旦報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必須準備、練習到比賽結束。過程中我會陪伴孩子練習,例如,假日帶他們到咖啡廳擬定講稿大綱、幫他們錄練習影片、討論比賽策略,但不會讓他們輕易棄權。其實我可以感覺得出來,阿弟阿妹很享受這段時間和爸媽互動的過程,這也是另一個衍生的好處。
二、練習克服緊張情緒
演講比賽需要站在台上面對眾人,就算是大人都會備感壓力,因此必須想辦法在比賽時克服緊張情緒、淡定演出,這個經驗,未來不管是入學面試或是就業工作都會很有幫助。某次張阿弟在英語演講比賽前一天緊張到失眠,還說要放棄比賽,我就做了一張精油幸運卡,讓他在比賽時帶在身邊嗅吸,放鬆緊張情緒。事後他跟我說,那給了他很大的力量,媽媽的鼓勵讓他很感動。
三、盡最大努力,但結果交給上天決定
很多時候,努力付出不一定會得到想要的結果,但我們還是要保持樂觀的態度繼續面對挑戰。比賽常常會出現不如人意的結果,我希望將這樣的體會送給孩子們,所以每次比賽完,不管結果怎麼樣,我們都會好好慶祝一番。
阿弟跟阿妹參加過數次比賽,雖然從來沒拿過第一名,但每次結束之後都很有成就感,也感覺自己在某個領域是有能力的,也就不會在意過程中承受的壓力了。別擔心給孩子壓力會對他們造成傷害,適當的壓力,是幫助孩子成長與建立自信的營養劑。
最後,我覺得強納森‧海德「最佳逆境時機」的觀點,讓我在教育孩子時有更深一層的省思,也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
兒童時期:人格發展特別受「安全感」及「威脅感」影響,有「安全感」的逆境可以培養孩子的冒險精神,孩子應該受到保護,但不是溺愛。
青少年時期:十五至二十出頭時吃苦,會讓人積極面對,成功克服挫折也將伴隨智慧的增長。
成人時期:一般人格發展到二十八、九歲開始定型,若此時才碰到人生的第一次逆境,事後的復原能力會較差,也比較不能從挫折的經驗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