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號四○八次列車,嚴重毀損變形的第四節車廂,已順利拖拉至和仁車站。圖/中央社
台鐵太魯閣號四○八次列車事故現場昨日持續搶通,搶修人員動用大型相關機具,在清水隧道內外忙進忙出。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太魯閣號撞車釀五十死重大意外,台鐵前天表示,預計今、明兩年陸續建置二十五處邊坡全自動監測系統(邊坡告警)。但回顧普悠瑪事故後台鐵總體檢報告就已提到二○二○年底將完成建置,但至今未完成,整整延宕兩年。台鐵昨坦言進度落後,但解釋是因該系統加人工智慧判讀,為提升準確率花較多時間測試。
異物易入侵路段
研議增監測
交通部政次王國材說,過去想法是邊坡工程做好就可預防異物入侵,較不需要偵測系統,但這兩日檢討認為,除了預擬設置的二十五處,即使已加強邊坡防護的地方,台鐵也應針對容易有異物入侵的地方,重新巡視建置更多邊坡監測系統。
根據台鐵總體檢報告,易致災或脆弱地段將推動「邊坡全生命監測系統」,全台二十五處預計二○二○年底建置完成。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近日質疑,若如期建置,意外也許可以避免。據了解,此次太魯閣號事發地點並無規畫設置監測系統,但二十五處監測系統工程確實嚴重延宕。
台鐵官員說,該系統用來監視邊坡及軌道,若發現異物入侵可透過人工智慧判讀並對列車提出告警通知,由於技術在全球還不普及,須避免下大雨、起霧、強光或小動物入侵產生誤報,影響列車行駛,得透過專家學者測試系統,確保準確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花了較多時間,現在已測試成功,今年先設十處、明年十五處,會加速趕辦。
外界質疑,高鐵早就建置邊坡偵測系統,相關技術並非不成熟。台鐵官員說,高鐵裝設感測器,異物碰到才會告警,如果落石掉進軌道卻未觸碰感測器,可能無法發現,台鐵則會直接監視軌道及邊坡,異物進入畫面將由人工智慧判定是否有風險,並發布告警。
司機4秒內反應
踩煞車鳴笛
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正在判讀太魯閣號事故相關資料。運安會主委楊宏智昨天說,事故列車撞到工程車後隨後撞進隧道,導致火車與隧道擠壓,因此造成嚴重死傷,直言隧道是「一個比較不幸的環境」。他還透露,司機短短四秒內立刻反應,連踩煞車到最大且鳴笛,在高速短距離、幾乎難已回天狀況下,仍盡最大努力拯救全車乘客。
楊宏智表示,從工程上了解,如果事故發生的位置沒隧道,只是火車與工程車,以太魯閣號的速度與重量和工程車相比,他認為災情會比較輕微,如同人在路上踢到一個鐵罐子,理論上鐵罐就彈跳開了。但很不巧這次前方有個隧道,是一個比較不幸的環境,整輛火車與隧道擠壓,不僅只是火車與工程車的擠壓,車頭的車廂出軌後,後面就完了。
楊宏智說,運安會將從隧道入口牆壁上被破壞的痕跡去比對,試圖還原事故過程。運安會已掌握從工程車掉落鐵軌到出軌意外發生,之間空白的五到七分鐘,當時邊坡上有多少人,部分資料需由檢調處理,運安會近期會清楚對外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