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天當責朕

文/嚴陽 |2021.03.30
1679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唐人吳兢的《貞觀政要‧卷六‧論仁惻》記載:貞觀二年(六二八),關中旱,大饑。太宗謂侍臣曰:「水旱不調,皆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當責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窮!聞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痛心)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檢,出御府金寶贖之,還其父母。

當雨不雨,由乾旱引發饑荒,這樣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罕見,但是,像唐太宗這樣,把「天災」歸結為自己作為「人君」於修養和品德上存在的問題,理應受到上天的懲罰者,在歷來的帝王並不多見。

身為一國之君,即便是「人禍」,他們往往會歸罪於老天,稱言「自然天災」之類;因此,唐太宗的做法相形之下顯得有些另類,而這個另類,又讓我們不能不感到佩服,至少這是嚴以責己的一種表現;而這樣做的人,必定會敬畏老天,並在日後行事之時,更加謹慎與小心。

今天的我們都知道,氣象是一門科學。氣候的變化,有人為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的情況下,是大自然運行的基本規律。如貞觀二年在關中發生的那場旱災,與唐太宗顯然無關,然而,由旱災而引發的大饑荒,或許有主政者的賑濟不夠及時、不夠到位等人為因素,作為一國之君,理應負起一定的責任。他也可以向負責的相關機構或部門工作人員問罪,但這樣的做法,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類似問題的再度發生。

而像唐太宗如此反躬自問,更多的是從自身尋找問題,雖然未必能改變因為氣候異常引發的災禍,但一定能減輕由此引發的「次生災害」,即饑荒等天災為百姓帶來的傷害。當人們的「身上衣衫口中食」得到解決了,賣兒鬻女、家破人亡的事件少了,甚至沒有了,那麼,國家社會必然會趨向安定。

另一方面,唐太宗在執政的二十多年間,整個大唐王朝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家空前強大、四鄰相對安靜,其原因有很多,然而,與唐太宗平日察納雅言,嚴以律己,遇事總是更多地從自身反省檢討等因素,無疑是很重要的關鍵。因此,他在貞觀二年天災發生之時,將原因歸結為「皆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更是發人深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