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靜宜
圖/張靜宜
文/張靜宜
鄉居經過一處雜草叢,長著長穗木的草叢裡站著一隻漂亮的大公雞,我走近時公雞立刻伸長脖子,不知是對我示警,或是針對不遠處的另一隻公雞發出訊號,就在公雞拉長脖子的瞬間,牠的身旁突然冒出七隻母雞,原來方才在公雞的身邊有七隻母雞正蹲在地上休息。
這隻鄰家的大公雞,身邊經常圍繞著幾隻母雞,數日不見,勢力更加龐大。離大公雞不遠的地方有一隻雞冠鮮紅的公雞單獨立在草叢裡與牠對看,想來是一隻想要伺機挑戰公雞領袖的年輕大公雞。
雞是階層很明顯的動物之一,如果有機會在自由放養的農場或雞園待上一段時間觀察,將可看到許多有趣的動物行為。
雞群的生態裡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啄序」,這個動物學專有名詞的命名者是挪威動物學家埃貝,「啄序」理論指出,在雞群中等級較高者有進食優先權,若有其他地位較低者違反這個原則,將會被啄,以示警告。在某些禽鳥和雞的生態圈裡,的確都依此規則建立秩序。
雞的社會群裡體有若干人類社會的縮影。作為被人類豢養最久的家禽,雞的性格也反映在許多文化傳統裡。美國科普作家安德魯‧勞勒的《雞征服世界》一書指出,我們在許多方面與雞更為類似,而非老鷹或鴿子。
確實如此,從我們身邊的生活文化裡就有不少案例可舉:「生雞卵無,放雞屎有」,是一句常用的俗語,形容什麼都不會,只會製造麻煩。台語用「相拍雞」來形容愛爭吵、打架中的孩子,源自於生活裡見慣了雞群打架的場景。
公雞經過「啄序」,擴大自己的活動領域和交配權,年輕的公雞當然也會搶親,公雞領袖見狀一定馬上飛奔過來把牠踹走。鄉村的放養雞生態中,常見母雞帶小雞覓食,或已稱霸的公雞帶著數隻母雞用餐。
公雞打架喜歡攻擊雞冠,觀察雞冠亦可看出牠們在雞群中的高下,草叢裡的公雞紅冠飽滿、毛色鮮亮,被一群母雞包圍著,好不威風。能養出如此精壯的大公雞飼主多半很滿意,但偶爾也會惹出事端,村子裡曾有一隻大公雞,「拐走」別人家全部的母雞,養母雞的人家喚不回母雞,要求公雞飼主賠錢。公雞的主人覺得冤枉,分明是母雞自動投靠,還免費吃我家的糧草,母雞能下蛋公雞也有功勞吧,怎能藉故勒索。此紛爭最後的排解方法就母雞飼主同意牠們「自由交往」,公雞飼主答應決不侵占任何一只雞蛋或小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