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詠萱
「循環經濟」的概念,政府與企業早已琅琅上口,各行各業也發展出許多新技術,但循環台灣基金會創辦人黃育徵認為,未來20年,台灣循環經濟應該要做的3件事,才能擺脫永遠停留在「代工天王」的命運。
黃育徵認為,20年後的台灣,製造業應該要減少對原物料的依賴,和物質流脫鉤,做到三零,也就是零廢棄、零排放、零事故。而未來的產品行銷,也應該用「一輩子的交情」,取代「一次性的交易」。
此外,20年後的台灣產業,應該要建立一個循環經濟產業網絡,擺脫OEM、5低、5缺的宿命,讓台灣從產業跟隨者,轉型為領導者。台灣,應該要用循環經濟邁向世界,提高國際能見度和影響力。
想要做到此一理想境界,首先是要創造一個封閉型物質圈,落實「3R」。
這裡所謂的「3R」,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減少廢氣物(Reduce)、回收(Recycle)、再利用(Resuse),而是要回到源頭,重新思考(Rethink)、重新定義顧客需求(Redefine)、重新設計產品和商業模式(Redesign)。
以手機為例,企業應該將產品服務化,讓消費者改變消費模式,轉型以租代賣(或以租代買),手機的平均壽命才能從現在的平均3年,延長為更久。因為產品所有權回到企業身上,企業才會有動機,延長產品壽命,提高回收比例。這樣才能減少製造活動和原材料的消耗。
其次,要建立循環經濟的知識圈。畢竟,循環經濟牽涉到許多不同知識,包括重新設計產品、新商業模式、物質流管理、媒合平台、製造科技。這些知識應該要被整合起來,成為一套系統。所以除了現有的循環經濟「物質圈」,更要建立「知識圈」。
再者,要建立系統性的合作,不只有供應鏈的整合,還要有服務網的整合。
最近,循環台灣基金會正在台灣建立一個產品服務化聯盟,希望成為台灣循環經濟服務網整合的試點計畫。
未來20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和追求碳中和是全球最大挑戰。要應對這兩個挑戰,線性經濟的產業政策應該要退場,只談物質流買賣的國際經貿協議應該要退場,循環合作和對話必須要進場。
上一代台灣,只能做全球產業的跟隨者;轉型循環經濟後,下一代台灣,就可以改變台灣宿命,成為領導者。循環經濟不僅讓Taiwan can help (台灣可以幫忙),還可以讓Taiwan can lead (台灣可以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