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國能
病來如山倒。
睡到清晨,一個翻身,忽覺天旋地轉,躺在床上竟好像坐在兒童遊樂園裡那種超大的咖啡杯裡,不斷繞著一個大圈子迴旋,轉圈轉得不知道方向了,人像漂浮在空中,虛虛茫茫,非常難過。「暈眩症」,心中想著這困擾我多年的疾病居然在此時發作,想起床喝杯水,才坐在床邊三秒鐘,更強烈的暈眩伴隨猛然撲來的反胃感,只好倒回枕上,任憑腦中奇怪組織不受控制,像一葉小舟在大海狂風巨浪中上上下下,無法自主,連眼睛也睜不開,只能緩慢呼吸。此刻,誰能按下讓咖啡杯停止旋轉的按鈕,誰就是我的救世主。
所幸妻子已經起床,幫我拿來了過去留下的藥,半躺著喝水吞下藥丸,壓抑著強烈的反胃感,調整呼吸,慢慢失去意識,在睡夢中,仍感到一陣一陣的暈眩感像潮浪一樣拍打著我。
只要上網鍵入「暈眩」兩字,立刻有無數網頁在眼前展開,可見世間為暈眩所苦的人不少。這種病原因複雜,我的暈眩史少說也有三十年,小學時代只有搭車時會偶爾暈車,不算什麼嚴重的事,只要稍稍休息就能平復。但到了中學,每天揹著一個大書包上學,經常性的睡眠不足,加上考試的壓力,有幾回輕微發作,多是早上起床時覺得頭重腳輕,不久後就開始天旋地轉,那時還不知道有「暈眩症」這種名詞,只覺得莫名地虛弱、盜汗,無法上學,心中一面擔心家人老師會不會覺得我在裝病逃學,一面也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恐怖的怪病?但其實休息休息也就好了,看了醫生,並沒什麼特別的治療,只是發現血壓很低,我便把低血壓和暈眩連在一起,視為一種無奈的煩惱。
爾後斷斷續續,也常在人生不時出現擾亂日常生活,一發作起來,也就是兩三天到一兩周渾身不對勁,無法過正常日子。「久病成良醫」這句話是對的,經驗讓我摸出一條線索,凡是熬夜失眠、事情忙壓力大的時候,特別容易發作。讀博士班時,經常要從台北跑到中部兼課,經常五六點就要起床,坐上巴士,一路轉車,然後上一整天的課。有一次連著幾天忙於論文和其他雜事,實在疲勞,在趕往台中的途中,暈眩發作,勉強支撐到逢甲大學,人已經癱軟如一隻空麻袋,所幸班上同學非常善良,扶我到健康中心休息,再轉到附近診所打針吃藥,歷經了漂浮的一天,現在想來,正有:「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的感懷。
我兒時的好友小賴後來成了耳鼻喉科醫師,醫術精良,非常有耐心,時常幫我診治這個毛病,我才知道,「暈眩症」也是一種專有的疾病,從英文來說,還分成Vertigo,和Dizzy兩種,Vertigo除了昏昏的狀態外,還會伴隨四周的旋轉之感。小賴醫師告訴我,這個暈眩,很可能是內耳不平衡所造成的,他會測試一下我的眼球移動,從「眼球震顫」的情況來推敲病因,沒錯啊,暈眩發作時,眼睛看出去的確有種壓力感,晚唐詩人皮日休形容他的病:「眼暈見雲母,耳虛聞海濤」,眼中看出去一片朦朧,耳中嗡嗡作響,很可能也是暈眩症。慢慢我才知道有種症狀稱為「耳石症」,也就是我們內耳有一種要用顯微鏡才看得到的碳酸鈣結晶,會因為某些原因脫落,掉入內耳半規管的淋巴液中,干擾了平衡中樞,而此時多半也會連帶影響相鄰的嘔吐中樞,暈眩也就伴隨反胃發生。
或許低血壓加上勞累、壓力、心情鬱悶、肩頸肌肉僵硬緊繃等,都會影響內耳血液循環而造成耳石脫落,因此小賴醫師幫我治療的方式除了急性時的止暈,主要就是改善內耳血液循環,不變的還是那句老話:多多休息,放鬆心情,溫和運動,就是最好的制暈之道。
在暈眩中沉睡幾小時,醒來後感覺略有改善,但頭部的沉重感還是十分明顯,勉強吃了些東西,打開電腦想要做點事,沒幾分鐘眼球竟開始緊繃,暈眩與反胃的感覺又緩緩襲來,趕緊關掉視窗,坐回沙發上閉目吐納。家中靜無一人,溫暖燦爛的冬陽從綠葉搖曳的窗口送進明亮的問候,細小的塵埃漂浮,世界緩慢轉動,而我只能靜止、靜止、再靜止。然心中翻攪的是諸多論文尚待書寫修改、重要的計畫應該馬上執行、好幾個單位送來的文稿急需回覆審查意見、即將來到的演講要趕快準備、下學期的教材還沒製作、開會的內容要籌畫、有幾封信要回、事情要交辦……
想到這些,心中湧上煩惡感,我想,也許這就是致病的原因。健康時,每天為這些事情奔波忙碌,疲倦憂悶時,也告訴自己應該暫時放下,休息轉換,但心裡總是想著念著,放不下它。「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心頭的罣礙,總是在耳邊低語,即使眼前無人,心中卻總是纏繞那些叮嚀。自懂事以來,大人的訓勉總不外乎要勤奮、要刻苦、要嚴以律己、要上進做大事;長大一點所收到的資訊是:要有效率、要有責任感、要承擔、要回饋、要深思熟慮;這些固然不錯,但長久下來,自己或已達於極限而不自知,病,可能就是被自己的心所養出來的。
人在病中,天大的事似乎也只能任其耽擱,初時心中甚急,但慢慢發現這些事其實沒完成或是沒那麼完美,別人也能寬容,畢竟我是個病人。過去因為心魔而養成病魔,現在透過調和養息,讓心止於寧靜,怒濤中顛簸的小船也能漸漸平穩。
美麗的韶光中,我只能做一個旁觀者;奔忙的事務裡,我恰似一個袖手人,唐人張籍詩云:「東風漸暖滿城春,獨向幽居養病身。莫說櫻桃花已發,今年不作看花人。」詩意似有落寞與遺憾,但不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踏青看花,獨自在禪榻上靜觀冥想,省思自己爭逐名利的往昔,不覺感慨;大千世界,有多少美麗的自在與覺悟都被我忽視了;在養病的日程裡,反觀自照,領略紅塵濃淡遠近,也是一種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