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是心的一半
有甜有苦也有情
糖果在時間裡 不停地融化
它在心裡不停地回味
新竹市道禾國小四年級 周琦恩
這是一位九歲小女生寫的詩,沒有人教她詩該是怎麼個樣子,怎麼寫,只是課餘喜歡抱著詩集讀。聽說已寫了一二年,寫了就丟掉。這首詩是她到親戚家作客,大人聊天她沒童伴便寫起來,而保留下來。
詩要求詩人創造性的給讀者佈置出一種新鮮而動人的經驗,而且能讓讀者咀之意味無窮。所謂創造,指的是語句及分段的語言結講,以及意象與意象的標示與布置方式,新鮮則是要求打破常規性、合理性與習慣性而不落俗套,從而有陌生化的新奇。
這首詩寫得非常的新奇非常的陌生化。糖果怎麼會是「心的一半」,這不是很奇妙嗎?這是主體向客体的超越,是作者的心靈視覺把糖果這一物象給變易了,以致賦給糖果「有甜有苦也有情」那麼複雜的情緒性味覺與感覺想像,很貼近人生的波浪經歷。「有甜有苦也有情」這第二行詩行,其中甜、苦極會是糖果味性,還在物的階段,然因「有情」這一人的情緒詞語的激發,使得整行都是屬人的體覺,在整首詩詩意的興發上是一關鍵性燃點。想像的美是感覺美的提升,顯然這二行的奇美想像把我們的感覺活化了,而致後二行的引伸及整首詩的結束讓人感覺自然而完美。
第三、四行「糖果在時間裡 不停地融化耟它在心裡不停的回味」寫的是「糖果」與在心裡的「它」(糖果)在時間流逝中的樣態與處境,是作者自己與自已糖果排放在那裡,一再融化一再回味,並列相映,樣態處境甚屬難堪,詩到此發揮了最大震撼力,而詩語卻驟然而止,予人留下無限的人生迷思,效果甚好。細讀全詩咀味再三,突有冷水澆脊之感。這不正合了美國一詩學家所稱,詩的好壞可以由這首詩沿著人的脊椎所造成的震顫而定;明人徐謂所說,倘能如冷水澆背,令人陡然一惊,便是興觀群怨之品。唯令人吃驚的是,才九歲的小孩對人生的體悟怎麼這麼大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