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lite,是由法文古字引用而來,
為「菁英」之意。
菁英,可以詮視為努力
活出自己生中精采的每一個人。
誠,是一份誠懇的心意,
一份執著的關懷;
品,是一份專業的素養,
一份嚴謹的選擇。
取名「誠品」,代表著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
一家書店很重要的思考,是照顧讀者,希望滿足不同類型讀者。
在一間書店裡可閱讀到「書、空間、人之間的互動」。希望滿足不同對象的閱讀需求,讓目的型讀者、閒逛型讀者都能在書店找到閱讀的滿足。
1989年台灣書店環境普遍還停留在「賣書」而非「提供一個良好的閱讀空間」,是年3月12日,在仁愛路圓環上的一個咖啡廳地下室,出現了一家書店,這是創辦人吳先生「懷抱著對人文和藝術深深地肯定與關懷」,而開設的他理想中的書店──誠品書店。
由於空間設計典雅舒適,並且引進了大量豐富卻高成本的外文藝術書籍,一時間吸引大多數藝文界人士,他們一方面深深喜愛這樣充滿「夢與理想」的書房,一方面卻又懷疑這樣的講究品質的經營模式,是否能持續經營。
誠品書局不設置暢銷書,因為讀書是個人的意願,一定要有自己的讀書品味,不一定要跟著流行的腳步,當沒有自己的讀書品味時,就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知識。
在書與非書之間 我們閱讀
將人文與藝術透過創意落實在生活中,美妙的社會於焉成型。
美好社會是什麼?每個人的定義不同,在書店中型塑一個可以遊逛的空間,讀書、讀人、讀空間、讀設計,因為多元的呈現,這家書店就不再只是一家書店,例如信義計畫區是最代表性的台灣現象,這個地區濃縮了台北城裡的台灣文化,有曾經是世界第一高的101、影城、新舞台等等,很多本土品牌在這裡多元發展;而誠品信義旗艦店要讓東區漫遊者在書與非書的閱讀中得到滿足。於是邀請這塊土地上的創意文化產品,在最重要的地點堆砌本土品牌,希望讓國人的創意在讀者的呵護下發光,同時也營造了台灣創意產業面向世界的窗口,這也是誠品對這片土地的回饋心意。
在誠品,除非是一個拒絕書的人,原則上人人都會有書可讀,讀者可以找到想要的書。一般而言,一本新書的熱賣期是兩週,如果未能成為暢銷書便得送上高櫃,在《誠品報告2003》裡我們發現年銷售超過100本以上的書,有一半以上是長銷書,而非新書,這份長銷書存在的數據資料,令人雀躍,它代表著好書必然不會消失;因此,在誠品書店裡,不管銷售熱度如何,沒有排行榜,不定期的「主題書展」便是為了讓「上了高櫃的長銷書回到平台」,這是一份呵護的心意,同時透過主題書展提供讀者延伸閱讀的機會,例如藉著袁瓊瓊的作品延伸閱讀當代女性作家作品;從《奇想之年》可延伸閱讀這兩年流行的傷痛文學,如蘇偉真、陳義芝等的作品。
提供兼容並蓄的書籍組合、豐富多元的閱讀對話、最能展現閱讀之美的空間。誠品書店從第一家店創立開始,便努力發揮了最大的想像,並用最執著的態度去執行。從中外文書籍品項的廣泛搜尋、組合、和分類,書架書桌的設計和材質,空間的場所氣質、和諧與舒適,將一個愛書人對於閱讀空間的所有想像,實踐在每一個小細節裡。
誠品書店以獨到的選書能力,及經營多元、與創意活動平台的核心能力,努力豐富國人閱讀與生活的面向,所以得到天下雜誌「帶動書店二次革命,以質聞名」的稱譽。在2004年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亞洲之最(Asia's Best)」的最佳書店中,誠品也是台灣唯一的獲選者,成為華人世界富含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最佳知識品牌。
連鎖而不複製
在敦南店遷館之後,誠品加快展店的速度,深入台灣各鄉鎮社區,1996年起,密集地開設了台北的忠誠店、台大店等,每一家誠品書店,在書籍選取及書店空間設計方面,都就立地環境及讀者特性,而有獨特風格。
迥異於一般百貨公司的量化複製方式,每一家誠品都有自己的風格調性,如台灣大學、大直實踐附近的「學術型」書店,sogo、新光的「百貨型」書店、光點的「獨特型」書店。
學習做一個成熟的讀者
近年來,誠品書店以「開發可閱讀的生活創意」為理念,將商品範圍涵蓋食衣住行視聽育樂等面向的創意,進一步將「書店」延伸為閱讀「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知性生活空間,展現兼重質感與內容的經營創意,獲得國際矚目。
到誠品書店「看書、買書」,是一種「全面閱讀」的享受──閱讀空間、閱讀書與人的互動,因此誠品書店贏得了讀者感情上的肯定,一九九五年九月,第一家誠品書店──敦南店為了搬遷至現在的新址,因此舉辦「喜新戀舊,移館別戀」的「今夜不打烊」搬遷告別活動,在一天的活動中,創下了台灣書店史上的三大記錄:單日三百萬營業額、單日五萬人以上的人潮、書店一直到凌晨四點都還要排隊入場,這現象說明了誠品書店的經營態度,已深深獲得讀者的忠誠認同。
〈在一個有文人的城市裡〉寫道:「台北的誠品書店在廣大的華人眼中,是一個重要的『台北文化』地標,這樣的書店可以成功,不僅只是一個經營的技巧而已,它需要社會的多元開放,更需要數量足夠的、相對成熟的讀者群體。」
當走入誠品,何妨先夢想自己是一個成熟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