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陳聖綸
01
歲持修是去年第31屆金曲獎最佳新人。他夢想成為華語音樂的指標,為了音樂不惜離開學校,全心創作,但發片過程幾經波折,直到遇到天后級伯樂阿妹,才終於一圓創作夢。他表示:
「獨特之路不需要革命,只要勇敢做自己就好了。」
02
縣鹿草鄉36歲陳芃彣,曾因車禍造成左手神經叢受損,功能全失,求職多次碰壁,仍不氣餒,反而願意在女性藥癮者安置機構「蛻變驛園」擔任行政工作,助人重新找回人生希望。她鼓勵正陷入低潮的人:
「當你轉換心境,就會發現人生中的憂慮都將變得微不足道。」
03
藝術家許瑄芮致力於推廣書法,與朋友創立「游墨之間」團隊,將書法結合當代舞蹈,並舉辦春聯義寫,讓更多人看見寫書法也能呈現有別於傳統的美感。她分享人生哲學:
「人應該像水一樣活著。遇到石頭可以自然地分開;遇到沙子滲進去;遇到大太陽就變成水蒸氣,在不同的環境裡,都能輕鬆地用不同的狀態去面對。」
04
成功大學資工系教授蘇文鈺關注高等教育之餘,更於2013年創辦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培育偏鄉老師與義工教孩子寫程式,足跡遍布中南部8個縣市。致力挖掘學生潛能的他說:
「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教育就是讓孩子做自己,讓他們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05
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是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這一非營利機構的創始人。專門教導人們如何讓對話轉彎,從互相指責到創造連結,2006年曾獲得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他說:
「當然,世界上仍充滿了暴力,然而我愈來愈相信,唯有愛才可能終結暴力。愛或大愛,的確是存在人的本性之中。」
06
家商應用英語科三年級的田卉蓁,去年12月首次參加全國英文單字比賽,就以滿分300分的成績奪下團體組與個人組冠軍。她分享讀書祕訣:
「用以較有趣的方式來接觸英語,學習動力才能持久,過程中不斷進步而獲得成就感,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興趣。」
07
歲旅行插畫家陳柔安,曾出版《我沒錢,所以邊畫畫邊旅行》,分享幫遊客畫肖像邊旅行賺旅費的故事。如今走過數十個國家,例如蘇丹、衣索比亞⋯⋯等,畫了上千個不同國籍的人。她認為旅行的意義是讓自己成長:
「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帶著信心面對恐懼與挑戰,讓全世界都成為自己的舒適圈。」
08
歲的張浩是台灣唯一的風浪板奧運國手,17歲站上奧運舞台,參加過北京、倫敦和里約奧運,並曾拿下RSX(奧運指定型號風浪板)亞洲排名第4。秉持著只要緊緊握住風浪板,就沒到不了的地方,他說:
「人生中的每一次進步,都是遭受強大的壓力才得以成長,就像是風浪板運動一樣,在與風對抗的過程中,我速度才有機會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