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二○○六年美國腎臟病資料庫統計顯示,台灣地區每年新增的尿毒人數全球第一,有醫師指出這與地下電台販售不明藥物有關。國內洗腎患者不斷增加,地下電台是否推波助瀾,還有待進一步釐清,但對媒體播放的藥物廣告,有必要討論。
狹義來看,不明藥物是指來源有問題的非法藥品,不過擴大來看,流竄於不同傳媒的各種藥品,如果不能對病癥、病灶對症下藥,也一樣會造成戕害,如何倡導正確的用藥知識,有關單位責無貸。
不過,筆者想以醫療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探討地下電台藥物氾濫的現象。
基本上,購買不明藥物者以老人居多,病、老、孤、閒是高齡長者共通的生活特徵,當長者在社會年齡主義排除下,處於被社會邊緣化時,任何疾病的癥兆都隱含人身需求,及如何被滿足的誘因結構,準此,撇開地下電台的法律責任,從病患對藥物的好奇、認識、購買、配送、使用、見證、心得分享到依賴成癮,在一連串叩應對答的互動中,藥品就變成媒介物,藉此串聯長者的需求及地下電台「搏感情」的服務,這種觸媒作用巧妙地銜接暫時舒緩生理病痛、心理寂寥的情感慰藉,及社會排除的孤獨,所以所謂的「問安專線」、「居家關懷」,已超乎單純詐財傷身的道德指控。
準此,探究「巡迴醫療團」或地下電台藥物氾濫現象,除了誇稱療效或買藥集點、送贈品外,相關的各種誘因,更是思考問題的重要切入點,也就是說,如果地下電台藥品主要顧客群,是孤寂的阿公與阿嬤,那麼正統醫療將老人與疾病做切割處理的模式,就有必要修正為「老人--病--老人病」,做身、心、靈的全面照顧,顧及老人各種的需求。
這才是檢視地下電台藥物氾濫現象的重點,畢竟忽略了長者的感受需求,只會讓地下電台販售不明藥物更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