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正領導機器人介面與視覺化小組,負責「在火星上開車」。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毅力號」探測車登陸火星,負責操控車子的工程師嚴正來自台灣,十九日他解密「在火星上開車」的工作流程,也回應萬一遇到外星生物如何處置。除了嚴正,這次火星任務還有另一位來自台灣的資深工程師劉登凱,也是幕後功臣。
「毅力號」去年從地球發射,經過七個月、四億八千公里的旅程,十八日登上火星。接下來這輛尖端科技的探測車怎麼走,全交給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PL)控制中心。
在台灣成長、留學美國,今年六十一歲的嚴正,在JPL服務超過二十年,自二○○三年開始,參與四次NASA火星探測計畫。他領導的「機器人介面與視覺化小組」負責操控車子。
「未來三個月,每天當火星進入黑夜,我們控制中心就開始上班,編排程式指令。一到火星的早晨,我們就把寫好的程式傳過去,讓車子開始工作。」嚴正說明「在地球過火星時間」的特殊輪班制。
「火星上沒有GPS。」嚴正與團隊設計的軟體,運用3D視覺化、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人工智慧(AI)等科技,在地面建構火星的現場實況,操控人員利用火星進入黑夜的十個小時,為車子安排下一步,而從地球到火星,訊號來回要半小時,必須事先安排工作,交給車上先進裝置執行。
現在不試
以後會後悔
毅力號本次任務,在於蒐集生物曾經存在火星的證據。有人提問萬一火星車遇到了外星生物?嚴正笑說「趕快拍照」。NASA守則沒有這項規定,但要是發生了,可是改變人類世界觀的天大事件。
年幼失去雙親,在育幼院長大,嚴正努力考上建國中學、清華大學,之後留學美國,拿到愛荷華大學應用數學與機械博士。他說,一路走來,其實不覺辛苦,人生最重要的事反而是「找到人生的方向」,
他鼓勵台灣想投入航太科技的年輕人,像「毅力號」的名字一樣,不怕困難、不怕失敗,更重要的是「把握生命中的衝動」。嚴正以自身為例,他原本專長是設計吉普車、坦克車的模擬系統,一九九七年,NASA第一次把旅居者號(Sojourner)探測車送上火星時,當時他看著那一台小車子在火星上的畫面,他心想「這個太酷了,如果不去做這個,人生會有遺憾」,對他來說,就是那一次「現在不去試,以後會後悔」的衝動。
取回樣本
劉登凱接力
毅力號本次任務另一名來自台灣的功臣,劉登凱在JPL服務了三十年,參與自一九九七年來每一次的火星計畫,並負責太空船電子系統、軟硬體整合設計。劉登凱說,毅力號這次任務包括使用機器手臂探鑽岩石,收集古老微生物的存在證據;另還帶了一台氧氣製造機,利用火星氣體製造氧氣,為未來人類移民火星作準備。
這次毅力號採完岩石樣本,就地封存後,NASA預計二○三○年再派一台太空船,上火星取回樣本。劉登凱接下來工作就是參與取回樣本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