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帆的習作」一九一九
20.5×25cm 水彩 畫紙
私人收藏
這是一幅對景物速寫的即席水彩習作,極簡的鉛筆←勒,輕鬆的水彩賦色,對象卻只有一個----帆船。
畫面中共填滿了十六隻風帆,有十一隻是完整的船隻,有五隻是對焦在船隻上擺渡的船伕,僅右上的一隻沒有上彩,其餘四隻,船和船伕也僅單色或雙色草草帶過,但每一幅都栩栩如生。
上色的風帆當然是畫面的主要描寫對象,席涅克(Paul Signac)不經意的隨手拈來,都成動人的視線焦點。
是什麼力量催使畫家能有這一神來之筆?又是什麼原因,能讓畫家的巧手左右逢源、揮灑自若?
畫家為了成就更好的作品,平日練習不綴,千錘百鍊,勤快加上過人的毅力,便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在這幅名為「風帆的習作」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畫家為了表現更多風帆的姿態,刻意地以多角度、多面相的方式,進行探索與實驗操作。
風帆有迎面而來,有側面急駛,有逆風挺進,也有逐浪翻騰,更多的是順流而下,都沒有在水面或海面多所著墨,卻能感受到隨處是波濤,隨處是湧浪;刻意留白的背景、無畫處,皆成天地實物的無盡聯想。
席涅克草稿的練習,不料烙下永恆的畫史和美麗的記憶,這是中國諺語「勤能補拙」、「一勤天下無難事」,印證事在人為乃成功的唯一途徑。
席涅克縱使有過人的才氣和天分,若是沒有後天勤奮的練習,何能臻此化境?此其一。
熟稔的技法是必要而嚴苛的基本要求;此外,則需具備一顆誠摯而熱切感興趣的心和創作欲。
中國南齊謝赫曾提出「繪畫六法」的第一法稱之為「氣韻生動」。
畫家活潑潑的心靈躍動,感染了被繪的對象物,或是被繪取的對象物一旦感染上畫家那分心靈躍動時,「心手相應」的瞬間,便能化平常物為永恆。
永恆的是心而非對象物,對象物只是一種媒介,畫家的心,藉著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激出深藏內心感悟的靈知,飛馳而出這一「氣韻生動」的生命底蘊,這即是神來之筆,這即是藝術,這即是可歌可泣的生命永恆。
席涅克縱使有超人的技術、縱橫的才氣,若沒有那種深層蘊藏的靈悟悸動,如何成就席涅克為席涅克?此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