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司 拉近人與牛緊密情感

文/派翠西亞.圖/黃勁凱提供 |2021.02.06
2270觀看次
字級
耕牛文化協會現任理事長沈國源(右1)示範如何犁田。圖/黃勁凱提供
台灣有很多人不吃牛肉的原因之一,是自己或祖先務農,為了感激牛對農家的付出,農戶全家及後代,都不吃牛肉。但如果講古仙告訴你,在台灣光復初期,一頭牛的價值可以抵得上好幾片田,保證聽者必定瞪大眼珠,不可置信。圖/黃勁凱提供
高一鑫(右)帶小朋友體驗如何牽牛散步。圖/黃勁凱提供
黃勁凱帶小朋友親近牛、認識牛、愛護牛。圖/黃勁凱提供
跟牛合照。前坐者為耕牛文化教人員游育婷。圖/黃勁凱提供
圖/黃勁凱提供

台灣有很多人不吃牛肉的原因之一,是自己或祖先務農,為了感激牛對農家的付出,農戶全家及後代,都不吃牛肉。但如果講古仙告訴你,在台灣光復初期,一頭牛的價值可以抵得上好幾片田,保證聽者必定瞪大眼珠,不可置信。

事實上,如果有機會到宜蘭壯圍牛頭司「耕牛小學堂」參加體驗活動,將可以聽到一個又一個關於耕牛和農家的美麗故事,體驗下田踩著爛泥插秧的辛苦,甚至可以學到如何善用牛的「副產品」爆米花……

成員稱號牛裡牛氣

「牛頭司」一詞,最早是荷蘭人進口黃牛做為勞力,而成立的牛隻管理單位。宜蘭一群農家後代,打算成立「耕牛小學堂」開辦學習體驗課程,便以「牛頭司」為名自我期許,除了想收集、保存昔日農村對於耕牛的記憶,也希望藉由推廣耕牛文化,讓老一輩有機會再見到牛夥伴,而年輕一代台灣人,可以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台灣的歷史、土地、家園。

在這群人中,最關鍵的兩人,一是生長於牛販家庭的「牛老爹」黃和誠,從小和牛生活在一起,還學會訓練牛隻的好本領,對牛一直有著濃厚的感情,然而,隨著農村對於耕牛的記憶變淡,耕耘機取代耕牛,貨車取代牛車,牛隻逐漸走出黃和誠的生命……二是黃和誠的外甥「牛公子」沈國源,雖然自幼未接觸過牛,但與舅舅黃和誠多次對談後,深感耕牛文化底蘊豐厚,便興起文化傳承的教育使命。

體驗原味傳統農作

多年來,甥舅兩人閒來聊天,總覺得台灣牛就這麼走入歷史,實在是令人惋惜……講著講著,兩人興起一個想法:何不創設一個「耕牛小學堂」,讓更多人認識牛、親近牛、愛護牛?說做就做。最初,兩人只是默默的做,期望能打造最草根、最原汁原味的牛耕體驗,讓想體驗傳統農作的大人小孩,有機會隨著時序變化,參與犁田、插秧、灌溉、撿螺、除草、秋收、焢窯的農家生活……

沒想到,樸實無華的課程說明,靠著口碑和網友宣傳,吸引來許多想親近牛、想體驗傳統農事的親子及年輕人。2015年,藝術家李春信推動成立台灣耕牛文化協會。2017年,沈國源加入後在壯圍租下一處廢置魚塭,改造為養牛空間,並與壯圍地主及小農合作,以牛耕進行整田工序、耕作水田。

去年初,「牛老爹」的兒子「牛舌餅」黃勁凱,決定結束高雄連鎖咖啡店店長的工作,回宜蘭老家和父親、表哥一起推動耕牛文化,再加上對耕牛文化教育充滿使命感的「牛脾氣」游育婷老師加入,整個協會變得年輕有朝氣,在年輕人不同的行銷方式下,「耕牛小學堂」也有了新風貌。

護生基金搶救老牛

牛頭司經營至今4年多,目前有6隻水牛、5隻黃牛。「這11隻牛分別是不同原因來到這裡,而且其中有好幾隻,是網友集資從牛販手中搶救下來的。」黃勁凱說,最初兩人只是默默的做,期望能打造最草根、最原汁原味的牛耕體驗,像第一隻收集的牛「拖拖」,就是住在彰化的協會成員「牛德華」高一鑫,獲知有隻耕牛將被牛販賣掉好過年,便於台灣耕牛文化協會的FB發布訊息,結果網友和協會合力募集了一筆「護生基金」,讓拖拖有機會頤養天年。

另一隻「小白」,原本是彰化王功海邊蚵民養的「海牛」,因主人年邁無力撫養,又捨不得將「小白」賣為盤中飧,便四處詢問是否有人可以接手照顧,後來在高一鑫的協助下,以協會的護生基金將小白接手照顧。也有一些牛是農場替換牛隻時所買回的,就這樣,牛頭司陸續買了3、4頭牛。

如今,牛頭司的牛兒,陣容十分堅強,每隻都經網友票選出各自的名字,拖拖、拉拉、美女、牛王、小菓子……不論大人小孩子,只要看到牛牛壯碩的身形下,呆萌看人和慢嚼吃草的表情,心中都多了一分柔軟和感動。「水牛性子猛還要泡水,所以和黃牛的生活空間要區隔,目前園區已接近飽和……」

老青幼 看牛心情大不同

參加過牛頭司活動的人,老青幼各種年紀的人都有,但三代人看牛的角度各不相同。

牛頭司共同創辦人黃勁凱說,大部分長輩看到牛,多半有一種「見到老朋友」的感覺,心裡五味雜陳。特別是小時候每天都摸牛的阿公阿嬤,看到牛再想到小時候,常會感動得流淚,然後就會開始分享「牽牛就是這種感覺」,「我小時候呀,牽牛牽到怕……」

很多阿公會帶孫子來,重溫往日時光,讓孫子知道阿公如何長大,也會鼓勵牛頭司的工作人員:「這件事情很有意義,你們要繼續做下去……」

而一些年輕家長會說,這些課程有很深的「教育意涵」在其中。如今有很多小朋友不敢赤腳踩泥土,但因為有牛,小朋友就願意牽著牛親近土地,體驗前所未有踩踏在田中、和土地更親密接觸的感覺。

至於新一代的年輕人,過去雖不曾摸過或牽過牛,卻會從環保護生的角度看待此事。「其實這些動物或者是牛,也是可以很友善是被對待的。」尤其當看到牛在園區中自在奔跑、泡水,過得蠻開心的,更會覺得人應該善待「牛」這種動物。

特色課程 完整認識牛

牛頭司在黃勁凱、游育婷等幾位年輕人加入後,課程多了很多新的元素,牛老爹、牛公子開始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耕牛文化推廣這件事。「原來,推廣耕牛文化,不一定都要在田裡工作呀!」

事實上,黃勁凱、游育婷配合教育思潮,為附近的大福國小、人文國小規畫特色課程,從小一到小六,不同年級有不同的學習主題。黃勁凱說,小一學生學如何和牛交朋友,寓教於樂認識大型動物,再大一點的學生,就學習人和牛之間的生活平衡,讓他們想到牛就自動和環保結合,善用牛糞塗牆、晒乾當燃料烤爆米花、堆肥種盆栽……結果引來更多學校帶著學生來體驗。

他們牽著牛進校園,幫國小整出一片菜園,甚至請壯圍小農去教小朋友種菜,然後根據不同的季節和主題設計「食物加工」課程,或實際帶小朋友去採收農作物,例如牛在田間犁田,順便翻出地瓜;或蘿蔔盛產時,就讓小朋友一起採收及做蘿蔔糕,種菜收成後大家一起享用……

還有一個年級是學牛糞應用的課程,整個學期學會5種牛糞的應用方式,當燃料烤爆米花、牛糞畫、堆肥種青菜、牛糞抄紙……從不同主題中親近牛、愛護牛,到最後完全認識牛這個動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