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卿青
經濟部商業司、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1月27日舉辦《疫後新挑戰.跨境新契機》趨勢論壇,透過FB粉絲團網路直播,邀請相關業者分享進軍海外市場的心得。
這項「跨境電商服務網」Facebook粉絲團活動,當天共有近1萬3000人在線收看,希望能在後疫情時代,透過各大跨境電商平台,在全球市場爭得一席之地。
透過平台進行銷售
所謂「跨境電商」(Cross-Border Ecommerce),就是店家把原本只做內銷或鄰近區域的品牌及商品,透過自營電商官方網站,或國際性電子商務平台如Amazon、Ebay、蝦皮、Alibaba、Pinkoi等,完成交易、支付、結算與國際物流送貨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
事實上,早在疫情之前,跨境電商早已蓬勃發展,甚至成為國際貿易的新興趨勢。但去年隨著疫情升溫,各國採行嚴格的邊境管制,商業活動幾乎停擺,各國零接觸商機順勢爆發,跨境電子商務,也成為唯一可以突破疫情威脅的商業模式。
面對跨境電商趨勢來襲,從代工轉型品牌的台灣企業,一般想到的「市場」,大都僅放眼中國和東南亞市場,認為台灣有語言或是文化、地理接近性的優勢,但這種想法同時也限縮了發展全球市場的可能性。
疫後商機年成長27%
其實要經營品牌、做跨境銷售、提高利潤,美國、歐洲、紐澳等消費力強大且重視品牌和品質勝過價格的市場,絕不能錯過。與其持續在價格至上的新興市場殺成血海,不如透過品質、品牌、行銷和服務的加值,在成熟市場走出另一條道路。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調查發現,疫情發生之後,全球網路零售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20年全球網路零售業銷售總額超過4兆美元,年成長率達27.6%。然而,想要搶攻跨境電商市場,必須貼近各國消費者不同的偏好,了解當地市場電商發展趨勢、競爭關係、各電商平台政策與經營策略,還要懂得掌握物流、行銷、人事等營運成本,才有機會在數位化與跨境電商的浪潮下脫穎而出。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歐美澳市場競爭激烈,台灣廠商很難爭得一席之地。但其實,只要產品的品質夠好,藉由打造品牌及細心包裝,以及售後服務的加值,國內仍有許多實際的成功經驗,能讓廠商在很短的時間內,用相對低的成本,透過電商平台如Amazon,快速測試從北半球進軍至南半球,了解各國消費者對產品的反應,並大幅提升產品的銷售額,打開市場的第一步。
台灣成功案例不少
因此,今年跨境電商線上趨勢論壇,邀請深耕東南亞、日本、美國與中國大陸等市場的台灣代表性業者,為所有與會者帶來第一手疫後商機情資,以及他們在當地深耕的心法。
例如,PChomeSEA、iKala、好物飛行、沐伊孕哺與吉遞特,針對東南亞星、馬、泰、印(尼)、越等國,剖析當地社群電商發展與台灣品牌優勢;露比午茶、台灣樂天市場與A4lution,分享如何在日本電商平台增加曝光,並有效提升流量轉換率;貝殼放大、雲云科技、Prime Plus、岱宇國際,分享如何在美國,運用多通路搶占電商市場;台灣秀摩、樂利數位、好食樂分享如何在中國大陸,將網紅的人氣變現……豐富的內容引起粉絲線上熱烈討論。
這些業者,有的在當地已有電商平台或實體店面,有的是將商品上架海外電商平台,或透過社群平台銷售,有的則是代營運商,但共同點在於:「數據」,正是不同產業經營者深耕當地市場的關鍵。
數據分析找到客群
其中有些公司利用數據分析,更精準地找到目標客群,並進行廣告投放;有的利用數據追蹤消費者購物軌跡,分析甚麼樣的產品更能吸引消費者點擊購買,以設計開發更具市場銷售潛力的新產品;有的將數據化為資料庫,協助其他電商業者找到最能帶動訂單的網紅,從而提升行銷預算的轉換率;有的則是用數據提升商品在海外電商平台上的曝光度,強化商品被消費者搜尋看見的機會。
從中也不難得知,想成功經營跨境電商,只要懂得掌握「數據」並瞭解如何運用「數據」,就有機會發掘跨境銷售的「新商機」。
經濟部表示,未來將持續協助台灣企業進軍跨境電商市場,有意拓展海外市場、發展跨境電商的業者,可以搜尋「跨境電商服務網」Facebook粉絲團,以獲得更多國際電商市場情資與電商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