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二日宣布,乳癌已經取代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全世界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近百分之十二罹患乳癌。
在四日世界癌症日(World Cancer Day)來臨前,世衛癌症專家伊巴維(Andre Ilbawi)在一場聯合國(UN)記者會上表示:「乳癌如今成為全球最常出現的癌症,這是史上頭一遭。」伊巴維說,過去二十年最常見癌症是肺癌,如今退居第二位;第三普遍的則是大腸直腸癌。
世衛在聲明中表示,去年估計總共診斷出新增二百三十萬起乳癌病例,占所有新增癌症病例的百分之十一點七;「女性當中,乳癌是最常見癌症種類,也是全球女性頭號癌症死亡病因」。
世衛發聲明
肥胖是危險因子
伊巴維指出,肥胖是女性罹患乳癌的最普遍風險因子,也是造成罹癌病例攀升的原因;而根據台灣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乳癌每年新增人數一萬四千二百一十七人,平均不到三十七分鐘就有一位女性罹癌。
伊巴維表示,隨著全球人口成長和平均餘命延長,癌症料將成為更常見疾病,每年新增病例估計將由二○二○年的一千九百三十萬例,攀升至二○四○年的三千萬例左右;他也說,在調查的國家當中,約半數的癌症治療工作遭到新冠病毒疫情打斷,包括診斷延宕、醫護人員處於極端壓力下,相關研究也受到影響。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其研究團隊指出,美國因疫情造成經濟與健康總損失,高達十六兆美元(約新台幣四百四十八兆元),排擠癌症與慢性病的研究和照護資源,大量患者的診斷和治療都被延誤;預估十年內美國乳癌大腸癌死亡將增加一萬人,全球婦女和兒童的健康也因此有百萬人年規模的損失。
疫情致各國
延誤慢性病治療
公衛專業的醫師楊昆澈指出,美國因新冠病毒經歷經濟大蕭條,損失GDP達七點六兆美元(約新台幣二百一十二兆元)、提早死亡造成的健康損失四點四兆美元(約新台幣一百二十三兆元)、長期健康受損二點六兆美元(約新台幣七十二兆元)、精神心理損失一點六兆美元(約新台幣四十四兆元);上述總損失占美國GDP的九成。
楊昆澈分析,英國有五分之一癌症是在急診室診斷,但疫情導致侵入性檢查減少,特別是大腸鏡,延遲治療將導致癌症進展的風險;另外,去年四月英國醫療服務量下降九成,因為手術空間不夠,呼吸器也只能給緊急手術,為了取代開刀,只能增加放射線治療服務量;此外在美國,糖尿病服務量大減百分之八十一到九十,用藥量也大降百分之五十二到六十,是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慢性病,其次則是高血壓與肺阻塞,只能靠數位、虛擬科技等創新策略盡力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