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的 可可農夫(下)

文/琹川 |2021.02.02
2045觀看次
字級
陶藝一直是可可農夫二十年來無法忘懷的事,他加入了花蓮陶藝學會,正好所處的馬佛社區留有荒廢的磚窯場,民國九十九年(西元二○一○)文化部執行「新故鄉計畫」,指導社區以當地泥土製陶,結合天然釉料,開啟了「馬佛陶」的歷史。 圖/ 琹川

文/琹川

陶藝一直是可可農夫二十年來無法忘懷的事,他加入了花蓮陶藝學會,正好所處的馬佛社區留有荒廢的磚窯場,民國九十九年(西元二○一○)文化部執行「新故鄉計畫」,指導社區以當地泥土製陶,結合天然釉料,開啟了「馬佛陶」的歷史。他如魚得水,除了創作外也教社區長輩捏陶,甚至到圖書館、教會等地教陶藝。

有次在牧師咖啡的聚會中,教導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的會員陶藝,他看著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長者,第一次玩陶,手的協調,腦的平衡,都受到某種程度的挑戰,他期許著藉泥土的溫柔能安慰他們,塑型的技巧能激活他們內在的藝術動能。他說:「生病了,身體軟弱,不舒適的狀態,只有自己知道。但心情的愉快,生命的積極度,對世界萬物的熱情,對世人的愛,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他認為生病,也是生命的一種祝福。生活中,有一片好風光。生命中,也需如此。

可可農夫在當農夫之前即熱心於各種公益,十年前他到泰北旅遊,看到當地華人學校書籍資源極為缺乏,於是回台後發起了「傳播愛的文化──送書到泰北」的募書活動。這些年來他仍持續和書商朋友,推廣讀書愛書惜書捐書給需要的地方,從泰北到澎湖再到馬佛。他也協助社區小學自行車環島義賣活動,並在暑假開設生活營教孩子們做巧克力、沙拉及陶藝,協助農村再生計畫等。

去年初肉品大廠卜蜂預計在花蓮壽豐、鳳林、光復設置六處養雞場,引起當地居民組織自救會極力抗議,可可農夫亦參與「馬佛,不要養雞場」的抗議活動,他說拒絕養雞場進駐,就是不要汙染,不要危險,不要破壞環境,不要玷汙水源地。所幸幾個月後花蓮縣政府終於以未善盡溝通責任,宣布對卜蜂撤照。

去年夏日一趟花蓮之旅,最想拜訪的是可可農夫和部落的馬佛窯場,因而可可農夫為什麼跑到後山去當農夫的疑問,也終於解開了。

當初去學推拿是為了宣教深入社區服務老人,後來在推拿的過程中發現左右手的施力明顯不均,於是輾轉看了幾次神經科醫生,二○一六年四月確診罹患了「巴金森氏症」第一期。面對病痛的打擊,他仍心存感恩,慶幸自己能提早發現罹病。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影響運動神經系統。除了吃藥,醫生要他持續穩定的工作與運動,多吃黑巧克力協助自體多巴胺的分泌。在尋找天然優質的黑巧可力當中,他發現台灣的可可豆種植正在起步,遂萌生自己也來種可可樹的念頭,正巧此時朋友邀約到花蓮買地種田,最後選擇落腳於光復鄉這塊依山傍水的阿美族部落馬佛社區,成了全職的農夫。他說:「堅持理想,盡諸般應盡的義務,四年時光是這樣過來的。當我做這些事的時候,我感覺身體好了,根本忘了我的病。」

可可農夫真誠地面對生命,熱愛且深入思索各種生活況味。他看到表演完的魔術師低頭坐在花蓮街角,心裡想著的是大戲落幕時,最大報酬實是孤獨,當你以為不擅於面對大眾,原來最不擅長的是面對自己,在孤獨的時候,練習,在下一刻孤獨來臨之前,壯大自己。「山居生活陶泥忙,農耕歲月百花香。窯火升溫柴入灶,原礦洗土漫小塘。」是可可農夫的日常描寫,捏陶過程裡他體悟到:旋轉中的盤子底層,卻看似靜止,在動靜之間,你必須決定,如何改變,進而到下一個平衡。而動靜之間,你在哪一個平衡點?

堅定的信仰是可可農夫心靈最大的支柱。「我以為我看不見祢,但我知祢一直與我同行,雖然我看不見祢,但內心極其渴慕……我知道在大山與大山之間的我並不孤單寂寞,在田間我知祢依然與我同在,面對大地我仍能看見祢奇妙作為,我仍可在施肥整地翻土播種時敬拜祢。祢的大光一直籠罩著我,在花東縱谷間,在那夜的床前……」看著抽芽的糯米玉米,直挺挺的向天空舒展,花式噴水在可可田中花枝招展,搖曳婀娜的水花,可可農夫忍不住呵呵的笑了。他說:「我抽離了都市人的靈魂,注入農村人的芬芳,眼睛終於明亮,晨曦接著夢溫柔的熨燙心房,朝陽第一道燦爛從頭頂澆灌,踩著青草,軟軟的陷進泥土香中……」

我總想著可可農夫一個人怎麼能做那麼多事啊!我們卻常耗費大半生於無謂的忙碌中,多少人被自己的欲望、情緒、病痛、失意等所綁架,生命的光照日漸微弱,既照不到自己更遑論及於他人。在可可農夫身上,我看到關愛利他的胸懷,對生活對人的熱愛與珍惜。永遠心存感恩,雖身陷困境仍然手持正能量的火把,點燃自己,淋漓盡致的發揮潛能,成為清晨最柔美慰藉的光,黃昏最燦麗動人的光,唯有光能招引光,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間的花東縱谷,我看到田間汗滴的可可農夫沐浴在一片天光之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