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台有十萬名蠶豆症患者,市面不少合成樟腦丸由「萘丸」製成,蠶豆症患者接觸後可能引發急性溶血症,環保署昨宣布,目前列管全國四萬六千多座公廁,二月一日起將避免使用萘丸,並由地方政府環保單位加強巡檢,如發現使用萘丸將要求七天內改善,未完成改善將公布並降低等級評等,直到改善為止。
蠶豆症為台灣常見遺傳疾病,去年五月超過五千人連署,認為現在部分公廁仍會大量投放萘丸,雖然驅蟲除臭,但對蠶豆症患者卻有生命威脅,建議應於五年內逐步禁用非工業用萘丸,除臭則可用其他產品替代。行政院去年七月召開跨部會研商會議指出,國人蠶豆症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點六一,估計全台約有十萬名患者,必須經常注意自身周遭潛在危害,環保署去年十二月邀集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研議公共場所限用萘丸。
環保署昨表示,萘丸主要功用為驅蟲,非公廁清潔維護必須使用產品,且市面上已有其他不含萘成分的替代產品,如益避寧、拜富寧、賽滅寧、賽酚寧、天然精油等成分產品可供選擇,經與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研商決議,從轄管公廁優先推動避免使用萘丸產品,盼可以維護民眾健康。
環保署表示,萘是蠶豆症體質者應避免接觸的物質,會造成危害,也已經與相關製造業者召開研商會議,今年起萘丸產品標示警語文字為「蠶豆症體質者請勿使用」,且該文字大小不得小於零點五公分。另外,交通場站、觀光區、學校、公園、加油站、便利商店等公廁都是民眾日常使用場所,為避免蠶豆症者在不知情狀況下接觸萘丸,管理單位應加強自主管理並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