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伯特.強森 譯/鄧伯宸
人與人之間的愛乃是人性的絕對實有之一。
戀愛,轟轟烈烈、吵吵鬧鬧,把人類的愛都給蓋了下去;我們尋求愛,但幾乎都不是在找它的本尊,連自己在找的是什麼都不明白。但當我們懂得了愛的特性及心態時,自會明白愛在我們心中──在我們的感情中,在對另一個人自然湧現的溫暖中,在每一個不著痕跡的小動作中,自存理解接納之心,而這正是打造人類日常生活的無形結構。
愛是內心肯定、看重另一個人做他或她自己的力量。人類之愛肯定的是一個人的存在,而不是基於我們喜歡這個人存在的想法,或來自於我們內心的投射。愛是內在的神,祂打開我們盲目的眼睛,讓我們看到其他人的美、價值及品格。愛促使我們以一個整體、一個個體的自性去尊重一個人,也就是說,我們接納正面的,也接納負面的;接納可敬的品格,也接納不完美。一個人若真正愛人類而非自己的投射,就會愛陰影(Shadow)如同愛其他一切,接納一個人的整體。
人類之愛讓男人去看見女人身上的固有價值,因此,愛讓他欣賞、扶持她,而不是企圖透過她來滿足自我的目的。有了愛的引導,他會不禁關心她的需求與幸福,而不是固執於自己的想望與怪念頭。
愛改變我們的自我重要感。因為愛,我們明白另一個個體在宇宙中的價值如同自己一樣重要;他或她應當是完滿的,應當活得充分,應當獲得生活喜樂,一如我們的生活得以滿足。
在無意識的世界,愛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力量,可以轉化自我。愛的力量喚醒自我覺知,自我本身之外、自我計畫之外、自我事業之外、自我安全之外,還有某些其他存在。愛不僅使自我與其他人類連接,也使自我與靈魂及內在世界的諸神連結。
愛是恆久忍耐
因此,愛的本質是自我中心的對立面。愛這個字的用法非常廣義。不論別人要求多少關心、幫助、保障或快活,我們用愛來予以高舉。
但當我們追求自己所謂的「需求」,我們的欲望、夢想及控制別人的權力時,這就不是愛了。愛和自我的欲望及權力遊戲完全是兩碼子事。愛所在乎的是善良、價值,以及周遭人的需求。
就愛的本質來說,愛是一種欣賞,承認別人的價值:愛促使男人尊重女人而不是利用她,並要求自己盡力服務於她。若這個女人因愛而接納他,便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他。
愛的原型本質,說得最好的,或許就屬聖保祿這簡單幾句話: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口舌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之能,終必消散。
這一段簡明曉暢的話語把兩種不同的自我說得再透徹不過,一是凡事只有自己的自我,一是凡事從愛出發的自我。
我們對戀愛不以為然,道理在此,這也是人類之愛不同於戀愛的原因:就戀愛的本質來說,必然質變成為自我主義。之所以如此,在於戀愛的對象不是另一個人;戀愛激情的對象永遠是我們自己的投射、自己的期望、自己的幻想。毫無疑問地,這愛,愛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唯有對另一個人的了解,是把他或她當成一個真正的人,而開始喜歡並關心時,真正的愛才開始。能夠真愛意味著成熟,對另外那個人的期望是實際的。也就是說,為自己的快樂或不快樂負責,不期望另外那個人使我們快樂,也不會因為自己的鬱悶及挫折怪罪那個人。
(摘自《戀愛中的人》,心靈工坊出版)
羅伯特.強森
(Robert A. Johnson, 1921-2018)
美國榮格分析師、作家。擅長以神話故事演繹人類心靈,尤其喜歡12世紀的神話,認為那是西方現代心靈的源頭。1974年一場於聖伯多祿教堂以12世紀的解析男性心理的演講,被謄錄、編輯成《他:理解男性的心理學》(He: Understanding Masculine Psychology)一書出版,開啟了他百萬暢銷書作者的生涯。傳記性作品《平衡天堂與人間:關於幻境、夢境與現實的回憶錄》(Balancing Heaven and Earth: A Memoir of Visions, Dreams, and Realizations)揭露他迷人而神祕的個人生活,讓人看見他從11歲瀕死經驗起的畢生靈性旅程,如何醞釀他強大而豐富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