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疫情時代,為避免感染,曾流行一時的無隔間開放式辦公室將退燒。圖為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事務所辦公室。圖/陳宛茜
【本報台北訊】二○二○年的新冠病毒疫情,翻轉了建築形式,曾風行一時的無隔間、開放式辦公室,隨疫情迅速退燒。後疫情時代的辦公室強調分區,重視陽台等戶外空間,並設法減少員工對電梯等密閉空間的依賴。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協同主持人趙化宇表示,事務所這半年設計的廠辦、辦公大樓重視分區設計,連便利商店都要分兩區。
二○二○年是二十世紀建築結束的一年。從今年起,包括辦公室、住宅、醫院等各種建築,都將因應疫情徹底轉變。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數年前成立實驗室「JJP Lab」,針對各種議題進行建築實驗。趙化宇表示,事務所去年三月開始研究新冠病毒疫情對建築產生的影響,近期事務所接下的辦公室、醫院建築,業主也紛紛提出針對疫情的新需求。
無隔間、刺激員工跨界交流的開放式辦公室曾風行一時,如今隨疫情迅速退燒。趙化宇表示,後疫情時代的辦公室必須做好分區隔間設計,遇到感染時才可保持一定的工作力。潘冀事務所正進行設計的辦公大樓,將一層樓分成二到三個區域,連便利商店都要分成兩區。事務所還為企業打造「疫情調度中心」,裡頭放置各種隔間設備,可隨疫情迅速改變公司隔間。
避免感染,後疫情時代的辦公室減少人與人的接觸。趙化宇舉例,最近設計的一個辦公室案子,業主把訪客員工的體溫檢測列為必要設計,櫃台「無人化」,連檢測都由機器執行。此外還設計通風採光佳、顏色外形吸引人使用的「活力樓梯」,除了避免使用電梯可能造成的感染,也鼓勵員工多運動。
新冠病毒疫情造成醫療空間不足。建築師張清華四月設計可拆解回收的負壓病房「防疫方舟」,並將設計圖放在網路上公開供全世界取用。此一病房可防感染、接水電,三天組合完成。為了避免醫院感染,潘冀事務所設計「臨時檢疫所」,讓訪客在進入醫院前便先做好檢驗與分流。
張清華觀察,因應感染危機誕生的建築與空間設計,往往為了避免人與人接觸,讓使用者產生孤獨感。因此後疫情時代的辦公室設計必須加強陽台、屋頂平台等戶外空間,除了引進陽光和空氣,也能排除員工的心理陰影。而過去將員工集中辦公的大型廠辦,也將轉為打散的小型辦公室,並與公園綠蔭等戶外空間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