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團隊開發AI技術,透過巨量資料深度學習,預測穀粒含水量、評估最佳採收日期,減少烘乾時間。
圖/國立中興大學提供
興大團隊開發AI技術,透過巨量資料深度學習,預測穀粒含水量、評估最佳採收日期,減少烘乾時間。
圖/國立中興大學提供
【本報台中訊】國立中興大學「AIPal」團隊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所生產的一千斤低碳足跡米,相當於省下半座大安森林公園一日的碳吸附量,近日由土木系主任、智慧農業中心執行長楊明德代表捐贈給村里關懷中心與社福基金會,寒冬中幫助獨居老人、弱勢者溫飽三餐,結合AI農業技術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AIPal」團隊以實踐精準農業為志業,具多年整合人工智慧與永續農業經驗,致力落實AI應用並推廣落地。這次攜手農業試驗所賴明信研究員、霧峰農會稻作產銷一班,導入AI技術在霧峰種植低碳足跡米,生產的一千斤低碳米捐贈給霧峰桐林社區發展協會、桐林國小、南柳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南勢社區發展協會與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單位。
參與此落地計畫的霧峰在地稻農王遠東表示,許多獨居老年、弱勢家庭由村里關懷中心供餐,楊明德教授團隊捐助新鮮白米補給村里需求,更棒的是,這是由無人機科技輔助生產的低碳足跡米,米質優又友善環境,相當值得推廣。
目前水稻收割時機以經驗為主,面對多變氣候稻農習慣搶收,收割機、烘乾機常需趕工消化同一時間採收大量稻穀,搶收之穀粒含水量過高、青穀粒比例高、烘乾時間長、米質也較差,讓辛苦種植的稻穀無法獲得最佳效益。
興大特聘教授楊明德帶領AIPal團隊,發展以智慧手機及無人機拍攝稻田影像,經過AI辨識後獲取田區稻穀含水量分布大數據,以高效率、低成本、大規模掌握田間資訊,「陸空協作水稻最佳收穫模式」榮獲二○二○未來科技及最佳人氣獎。
楊明德指出,收割的溼穀需烘乾及精煉,才能成為食用米,然而溼穀含水量愈高,烘乾成本愈高,碳排量也愈高。
AIPal團隊以手機、無人機當取像工具,開發AI技術透過巨量資料、深度學習、天氣預測,作為穀粒含水量預測,以評估最佳採收日期。
根據農糧署的資料,百分之一榖粒含水量需二小時烘乾,利用AIPal研發之AI穀粒含水量預測工具可延遲採收二周,將一般農民採收穀粒之百分之三十四點七含水量降至百分之二十一點五,減少二十六點四小時烘乾時間。
這次贈送一千斤白米可減少五千五百六十六公斤碳排量,相當半座大安森林公園一日碳吸附量,若有一百甲稻田採用此AI工具耕作,一期就有三座大安森林公園減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