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都知道,如果以體溫調節來分類的話,動物可以分成「溫血動物」跟「冷血動物」。冷血動物的體溫,會隨外界溫度不同而變化的,所以又叫「變溫動物」。而溫血動物,可以調節自己體溫,維持一個恆溫狀態,也稱之「恆溫動物」。圖/怪醫鳥博士(全國科普漫畫大賽銀牌獎、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文/怪醫鳥博士(全國科普漫畫大賽銀牌獎、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同學都知道,如果以體溫調節來分類的話,動物可以分成「溫血動物」跟「冷血動物」。冷血動物的體溫,會隨外界溫度不同而變化的,所以又叫「變溫動物」。而溫血動物,可以調節自己體溫,維持一個恆溫狀態,也稱之「恆溫動物」。
冷血動物的優點是,維持生存所需的能量相較於同體積的溫血動物,只要10%~30%(等於打1折到3折而已)。世界上多數動物都屬變溫動物,缺點是其行動上受外界溫度限制,所以像烏龜、鱷魚等冷血動物,都要等晒太陽晒夠了,等體溫高起來後,才具備活動的能力。冬天到了,體溫太低,無法活動,就必須冬眠。
恆溫動物只有哺乳類和鳥類,其他像魚類、兩生類與爬蟲類都是冷血動物。但生物的奧妙就在這裡,科學家們總是可以在規則內找到特例!有一種魚,你如果看到一定會很驚豔,因為牠非常巨大,又非常漂亮,而且更特別的是牠居然是「溫血」的*!
月魚(Opah Fish),體型像個圓盤,一般大小約直徑80公分,但可以長到2公尺,270公斤!月魚有大大的眼睛(所以又稱為眼眶魚)、小小的嘴、魚鰭是鮮豔橘紅色,體色有粉紅、藍、紫,有的體表會分布斑點。外表呆萌呆萌的,很像翻車魚,所以在日本又被稱為「赤翻車」。但是赤翻車的血緣跟翻車魚其實沒多大關係,反而是跟俗稱「地震魚」的深海魚──「皇帶魚」,關係比較緊密。
如果看月魚的體型,同學以為牠跟「翻車魚」(又稱曼波魚)一樣慢吞吞的,那你可就錯了!因為月魚居然行動迅速,牠主要的運動方式,是靠著快速划動胸鰭,就像在划船一樣,可以快速前進,捕食牠最愛吃的頭足類──「魷魚」。
肌肉發達 動作迅速
月魚生存在全球各大洋100~400公尺深的深海。由於深海溫度很低,所以深海魚通常動作緩慢,而且沒什麼肌肉。但月魚卻不一樣,月魚最強的法寶就是牠的「胸肌」。月魚胸肌占全身肌肉17%,一般動物世界中胸肌占比,最高的是鳥類,也不會超過20%。由此可知月魚的胸肌有多強大!如果給月魚一對翅膀,那還不飛上天啦?
月魚肌肉發達、心臟強大,靠著健壯的胸肌划槳般地快速運動,加上肌肉運動產生的熱能,配合牠特殊的鰓系統,能夠把吸進氧氣的低溫血加熱,讓全身維持恆溫,比周圍水溫高5℃以上。這恆溫的優點,使得牠成為動作迅速的掠食者。科學家還利用標記發現牠可以遷徙數千公里遠,所以牠的運動能力完全跟牠外型不搭。
幸運的是月魚通常獨來獨往,沒有像鮪魚等群游習慣,所以漁夫們要針對月魚捕撈的話,成本並不划算。也因此就算月魚在魚市場價格昂貴,漁夫們並不會特別去捕撈牠。正因為牠很少被捕撈到,知道的同學也不多,水族館也幾乎沒看過能飼養月魚的。對於這麼特別又美麗的魚來說,這倒是個好消息!希望月魚能夠永遠在大海中悠游生存!
*編註:
「溫血」與「冷血」屬於較通俗的說法。目前科學界傾向「恆溫」及「變溫」的講法,以降低爭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