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四雅」,琴、棋、書、畫,是文人雅好,也免不了為這四樣事物賦詩作文。其中喜歡下棋的詩人、喜歡寫詩的棋手所留下的「棋詩」,讓今日的我們也能進入古人的娛樂世界。
古人常借描寫弈棋來表達做人道理。如流傳甚廣的「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等。這些成語若加以思考,除了成為下棋的警語,也可說是古人智慧的化身。
宋代詩人劉克莊寫〈象弈〉,被喻為中國第一篇專吟詠弈棋的詩:「小藝無難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橘中戲,妙不出局外;屹然兩國立,浪以大河界;連營稟中權,四壁設堅械。三十二子者,一一具變相……」
橘中戲,指下棋,出自干寶〈搜神記〉內一個故事,說古時一座橘園裡一棵千年老橘樹,被剖開時,竟有兩個老人家在下棋。該詩除了描述棋盤、棋子,也談布局及戰術。
有些人從觀棋獲得樂趣。俗語說,觀棋不語,提醒人們觀看別人下棋時,應保沈默,讓下棋的人自行思考、對弈。唐代杜荀鶴〈觀棋〉詩云:「對面不相見,用心如用兵。算人常欲殺,顧己自貪生。得勢侵吞遠,乘危打劫贏……」他還說「有時逢敵手,對局到深更。」又一個棋迷。
宋代陸游也寫〈觀棋〉:「一枰翻覆戰枯棋,慶吊相尋喜復悲。失馬翁言良可信,牧豬奴戲未妨為。白蛇斷處真成快,黑幟空時又一奇。歛付兩奩來對酒,泠泠聽我誦新詩。」陸游寫自己觀看別人弈棋,從中可見其對圍棋之喜愛。
清代詩人袁枚也喜歡下棋,他寫過〈春日偶吟〉:「攏袖觀棋有所思,分明楚漢兩舉時。非常歡喜非常惱,不看棋人總不知。」把對下棋的喜愛寫得栩栩如生。
從古人的棋詩中,可見到當時文人有聚集一起下棋、彈琴、喝酒、作詩的習慣,看來,勝負並非他們所追求,更多的是享受跟友人相聚之趣味和快樂。那種閒靜雅致的心情,真讓繁忙的現代人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