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 望鄉獵人古道與部落文化

文/林好 |2021.01.05
1510觀看次
字級

文/林好

晴空萬里的天氣,走訪了南投縣信義鄉望鄉布農族昔日打獵所走的路,現稱獵人古道,又稱馬奴多斯(Manutusan)古道,而馬奴多斯是布農語「鼻子」的意思,亦稱鼻子獵徑。

布農族人稱望鄉部落為卡里布灣(kalibuan),意思是很多楊梅樹的地方,源於日治時代,族人被迫遷至本部落時,那裡長滿了一種被稱為卡里布(kalibu)的楊梅樹,便以此為名。

獵人古道從入口往前兩百公尺,有一片雄偉的櫸木林,再往上走到第一個休息站是由板岩做成的涼亭,這是全線唯一的涼亭,可以鳥瞰和社溪與陳有蘭溪,及玉山山脈與八通關山。

在此之前,會經過正準備開花的梅林與已落過葉的青楓林;過了涼亭繼續前行,沿途青椒園的作物已收割完,田畦間插著交錯的竹籬,爬滿蜿蜒的豌豆苗;緊接著經過桂竹林、相思樹林……終於到達望美山的布農族部落。

布農族的商店名稱皆有族語的意義,可看出其特色。例如:都構密思民宿,布農語意表「祝福」。布農族人彼此間平時不叫全名,只稱名不帶姓,且因長子名需與祖父相同,故叫名字時會在前面加上輩分作為區別,否則同時會有很多人回應。

布農族會在他們的圍牆石板上標示一年的祭典,如四到五月的打耳祭;六到七月收穫祭;七到八月嬰兒祭;十到十一月開墾祭與進食祭;十一到十二月的小米播種祭。

日治時代,望鄉受日本人強迫改種水稻而不再種小米,原本與小米有關的祭典均式微,再加上祭師相繼凋零,一些古禮也失傳了。小米文化本是布農族最重要的文化儀禮,過去若無小米文化傳承,恐怕就要瀕臨滅族厄運,而現在的望鄉小米祭僅是為了觀光而有。

至今留下的文化祭典,僅剩下嬰兒祭,而嬰兒祭也從每年七、八月各家族自行辦理,改成由教會統一在每年六月第二個禮拜日舉行,由牧師主持,無形中增加了部落的團結與融洽氣氛。

最後來到進出望鄉的牌樓,在出牌樓前右側的山壁牆上,刻畫著傳統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事件,從中得知在所有的台灣原住民族中,只有布農族有時間觀念,因為他們有年曆刻在木板上,稱為板曆,是用圖形記載著每天應做的事情,如哪天鋤草、播種、打獵,何時該做什麼事情,全依年曆計畫好,生活作息都有時間序,這些圖像述說著望鄉布農族的種種生活歷程,也為此行做了完美的總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