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延平郡王祠-鄭成功文物館 驅逐荷人秉孤忠 莫教成敗論英雄 文/人間社記者謝佩蓁、王湘溱 |2021.01.04 語音朗讀 266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延平郡王祠入口。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日籍畫家那須豐慶臨摩的〈鄭成功畫像〉。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延平郡王祠主殿,宮燈間懸掛的「誥命箱」,是存放聖旨的器物。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延平郡王祠主殿的鄭成功像,是雕塑家楊英風所造。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同懷存銀單」是台灣紙幣的始祖。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清朝內閣官員施士洁的「內渡護照」。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祠門上方「前無古人」匾為福建省武平縣知縣盧紹昌進獻。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鄭成功出生於日本,館內展示「鄭成功誕生石」。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鄭成功文物館入口雕塑〈屈服〉。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台灣縣蘇孝銘佾生執照。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清代士兵穿戴的竹甲笠。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以滿、漢文同碑書寫陽刻的下馬碑。圖╱人間社記者謝佩蓁 文/人間社記者謝佩蓁、王湘溱鄭成功文物館位於台南延平郡王祠內,典藏府城民俗文物、古籍、民藝品約4000餘件,不僅有鄭成功的草書真跡,還有日籍畫家那須豐慶的〈鄭成功畫像〉摹本,以及台灣唯一的「戒石銘」文物,相當珍貴。民眾走進明延平郡王祠,會發現門匾上的「明」寫成「眀」,但這個「眀」字中的「目」不是指眼睛,而是「囧」(窗牖),也寫作「朙」,是指窗戶照進月光,展現鄭成功反清復明、永續光明發展的雄心宏願。文史工作者杜宜昌指出,明末遺臣鄭成功,福建南安人,南明永曆帝敕封延平王爵位,世稱「延平郡王」或「國姓爺」。延平郡王祠又名「開山王廟」、「開台聖王廟」或「鄭成功廟」,是清治時期最早「奉旨祀典」的官祭鄭成功紀念祠。延平郡王祠在日治時代曾改為「開山神社」,是日本人在台最早設置的神社,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在海外神社中,唯一由廟宇改為神社的特例。現今的建築風格,是1963年改建的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祠門上的「前無古人」匾額,是清光緒元年(1875年),由福建省武平縣知縣盧紹昌進獻。為了妥善保存真跡原件,以復刻版匾額懸掛,真跡藏於鄭成功文物館內。主殿內的鄭成功像,是雕塑家楊英風泥塑作品,祠中珍藏包括欽差大臣沈葆禎建祠奏請書、光緒元年准建祠聖旨、追贈「忠節」諡號諭旨等文物;殿內高懸的「誥命箱」是存放聖旨的器物。郡王祠戶外庭園有一座鄭成功騎馬石雕像,長8公尺、寬4公尺、高7公尺,是2008年福建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轉贈,器宇軒昂,栩栩如生。典藏台灣史料鄭氏草書真跡鄭成功文物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台灣史料館」,原位於安平,後來遷移到台南州廳前的兩廣會館,1945年再移至赤崁樓。1964年延平郡王祠重建,同步新建文物館,新館落成後,文物由赤崁樓移至新館典藏。文物館的館藏淵源,可追溯至台灣總督府於大正8年(1919年)在台南舉辦「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所蒐集的台灣史料;文物館於2003年重新整理,完成後更名為「鄭成功文物館」。文物館大廳有一座3.5公尺高的雕塑〈屈服〉,是公共藝術家何恆雄的作品,闡述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的史實。一樓常設展,展出鄭成功生平介紹、鄭母塑像、出生地日本長崎縣平戶的誕生石等文物。館內有鄭成功草書真跡:「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以及日本畫家那須豐慶臨摹的〈鄭成功畫像〉,這幅畫像是那須豐慶依清代鄭成功畫像原作臨摹而成,完成之後奉獻給「開山神社」。台灣紙幣始祖進士內渡護照館員謝蕙蕙表示,館藏〈清代吏治箴言匾〉是目前台灣唯一的「戒石銘」文物,匾額由9塊長方橫板拼組而成,箴言匾嚴明方正,是同治8年(1869年)台灣知縣白鸞卿用來自惕自勉的箴言匾,上書「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等16字。謝蕙蕙指出,館藏有各式各樣錢幣、銀票,其中「同懷存銀單」是台灣紙幣的始祖,以及3張清代早期的台灣銀票,另有清朝內閣官員施士洁(1856-1922年)的「護照」。清朝「護照」是入出境的許可證,書寫攜伴眷屬姓名、攜帶物件,如同現今的「出入境旅客申請單」。館內展出清代內閣官員施士洁內渡護照;施士洁與父親施瓊芳為台灣唯一的一對父子進士。陽刻下馬碑文祭孔佾生執照館藏的〈下馬碑文〉滿、漢文同碑書寫,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是全台唯一陽刻的下馬碑文。 這塊碑文原本在「萬壽宮」(今台南地方法院院長宿舍處),而「萬壽宮」是清朝台灣文武官員遙拜皇帝的場所。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祭孔大典時,跳六佾舞的學生必須經過遴選、領有執照才能上場。館藏〈台灣縣蘇孝銘佾生執照〉,是清光緒9年(1883年)核發給祭孔佾生,也是台南現存唯一傳世的佾生執照。館內展示明永曆17年(1663年)到台灣的寧靖王(朱術桂)玉笏、清代台南藝術家林朝英書法木雕、官員出巡時使用的木製執事牌、兵丁竹甲笠、鐵頭盔等文物。文物館2樓「南國文史青年正傳」特展,展出文史研究者石暘睢、黃天橫、莊松林、林勇、連景初等人收藏的明清至戰後文物。其中畫作〈熱蘭遮城〉是府城畫家蔡草如贈給林勇的畫作。文物館庭園中的沈葆楨像,是台南雕塑家邱火松(1929-2014年)的作品。邱火松自幼喜歡玩捏泥土,作品包括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的余清芳像、湯德章紀念公園內的湯德章像等。 前一篇文章 台灣螺絲博物館 工業之米 生活隱形零件 下一篇文章 蘭陽別院「甲子紀念堂」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桃園‧大溪 山環水繞景如畫 流連忘返碧波間新竹縣.關西鎮 地形貌似彩鳳飛 風景秀麗美里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