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之愛 愛台灣 英國人揪團淨河

 |2020.12.24
1858觀看次
字級
來自英國的Peter發起清理河廢運動。圖/楊林提供
淡水河垃圾順流而下,加上潮汐作用,卡在紅樹林自然保留區中。圖/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淡水河垃圾順流而下,加上潮汐作用,卡在紅樹林自然保留區中。圖/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本報新北訊】來自英國的Peter,每年一至四月都會來台灣探望親友,今年來台後,因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決定留在台灣。喜愛划船的他,經常與同好到淡水河划船,意外發現美麗河川竟布滿垃圾,因此發起清理河廢運動,號召近二十人參與,參與的台灣義工表示,「外國人都這麼愛護台灣環境了,我們怎麼可以讓他看笑話」。

年近六旬的Peter,住在英格蘭中部一處運河附近,原本就從事河川清理工作,退休後轉任環保義工。對於美麗的淡水河被垃圾占據,他結合划船興趣,開始清理河川垃圾,一周大約二、三次。

划船同好熱情參與

「別讓老外看笑話」

共同發起人楊林表示,雖然一開始只有一個人清理,但隨著其他划船同好加入,清理的範圍慢慢擴大,大約一個月集結清理一次,最多二十人同時參與,希望藉此喚起社會環保意識。

參與的義工陳詩月說,先前也有獨木舟愛好者會自發性清理垃圾,但零星清理量有限,大家看到Peter如此愛護環境,紛紛響應,「不能讓外國人笑我們,讓他覺得怎麼台灣的河川會這樣」。

義工陳明忠也說,集結清理紅樹林時,獨木舟比較方便行動,另也有人划著西式手划船作為垃圾車,一次約可清出十袋大垃圾袋的量,平均每個月大型動員一次。

紅樹林變「垃圾林」

民間自發清理受限

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有許多水筆仔,與螃蟹、魚、蝦和水鳥構成豐富沼澤生態系,但據荒野保護協會調查,至少十八萬公升的廢棄物在淡水河中,關渡大橋一帶為主要垃圾熱點,鄰近的紅樹林也慘成「垃圾林」,雖民間團體自發性清理,但有擅入保留區違法疑慮。

對此,林務局羅東林管處主任何家名表示,每年委外清運經費一百萬元,平均一年清出五十噸垃圾量,可依《文資法》前提,研議開放民間團體進入清理。

荒野保護協會日前公布淡水河流域河川廢棄物調查成果,針對主要二百四十二公里河岸統計,發現至少累積十八萬一千八百二十五公升的廢棄物,且主要堆積關渡、蘆洲、汐止河段,如以十四公升垃圾袋計算,大約可裝滿一萬二千九百八十八袋。

據荒野保護協會公布的淡水河流域垃圾分布熱點,淡水河百分之八十二河岸少有垃圾堆積,卻在百分之九、約二十二公里河段,累積整個流域約百分之九十垃圾量,主要為破碎的塑膠袋、塑膠瓶罐與免洗餐具,並受潮汐影響,堆積於紅樹林根部或樹枝上。

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長游晨微表示,河川廢棄物數量十分龐大,極易遭受暴雨沖刷而進入海洋,絕對是海洋廢棄物的來源之一,期待政策能加強垃圾減量,政府也可與民間NGO團體合作,共同清理河岸。

另有義工說,看到保留區有許多垃圾,甚至是死魚,十分震驚,平常會與同好邊划船邊清理紅樹林,不過由於是保留區,曾接過公文告知不得進入,只好低調清理,以免被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