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經濟部統計處昨公布11月外銷訂單為577.7億美元,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9.7%,創2010年6月以來最大漲幅,達到連9紅。統計處分析,11月因為IPhone新機火紅、遠距商機持續走旺,資訊通信產品及電子產品雙雙創單月新高,傳統產業則擺脫烏雲回神,撐起外銷訂單新高。
科技類貨品 訂單接不完
統計處預估12月外銷訂單落在565至580億美元間,年增29.0%至32.5%間,有望「連10紅」,同時也預估2020整年外銷訂單為5296億美元至5311億美元間,年增約9.3%至9.6%間。
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11月外銷訂單能創高是受惠遞延上市及熱銷以及疫情下遠距商機持續發酵,適逢年終銷售旺季,筆電、平板、網通產品等需求暢旺,也帶動IC設計、晶圓代工等接單量成長,促使科技類貨品訂單接不完。
資訊通信產品、電子產品11月外銷訂單達208.2億美元、171.9億美元,紛創歷年單月新高;傳統產業則因國際油價回穩、鋼價上揚,及疫情趨穩後市場需求增加,接單逐漸回溫。
展望未來,黃于玲表示,因為國際品牌智慧手機銷售遞延,加上疫情帶動遠距離設備需求延續,以及新興科技應用在台灣半導體業具領先優勢下,預估科技類貨品接單將接續居高檔。傳統產業貨品則因為國際原物料回升、市場需求回溫,有望持續增溫。
統計處表示,所有貨品別動向指數均高於50,顯示廠商均樂觀看待12月訂單量。但同時也提醒,新冠疫情、美中貿易戰等不確定因素仍持續存在,未來走向仍須密切關注。
11月外銷訂單中,海外生產比為59.2%,代表每100美元,就有超過59元來自海外生產基地,為2015年12月以來最高比率。其中拉高全部海外生產比為資訊通信產品,11月海外生產比為92.5%,為2019年1月至今新高。
海外生產比 5年來最高
對此,統計處長黃于玲解釋,海外生產比創高是因為高度仰賴海外生產的資訊通信產品訂單爆量影響,但前11月資訊通信產品、電子產品及化學品海外生產比累計較去年同期減少,顯示台商有把產能帶回台灣。
黃于玲認為,依據全球供應鏈趨勢,各產業從中國大陸撤出到台灣及東協已經「不可逆」,若廠商需要低人力成本就會傾向轉向到東協國家,半導體及高科技則因為台灣有產業聚落優勢,因此有機會吸引回台。
超車大陸 歐洲接單次多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超過中國大陸,成為次要接單國,11月接單金額達149.3億美元,年增50.2%,刷新歷史新高。黃于玲分析,國際品牌智慧手機延後上市,並且熱銷,是最主要原因。
美國仍為主要接單國,金額為181.3億美元,同樣創歷史新高,年增30.6%,已是連續10個月正成長。中國大陸接單金額為128.3億美元,年增23.3%,創歷年同月新高,也是連續10個月正成長。
另外,新台幣持續走強,讓傳統產業高喊吃不消。黃于玲說,有了解廠商對匯率的看法,調查的2786家廠商中,有1226家接單減少,當中又有117家是受匯率波動影響,占接單減少廠商家數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