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縣市合併改制十年,出現人口、資源都集中在六都,磁吸效應恐讓其他縣市邊緣化等現象;學者認為,沒有看到六都發揮領頭羊的實質效益,應推動共同生活圈合作,確保縣市資源公平。
邊緣化現象浮現
二○一○年的縣市改制,是台灣從一九五○年起設置五市十六縣後,首度大規模進行行政區調整,除原有的台北市外,原台北縣單獨改制,高雄縣市、台中縣市、台南縣市合併改制,桃園則在二○一四年改制,形成六都十六縣市。
六都所占台灣土地面積約百分之三十,但人口數占全台人數的比率卻將近七成,不僅人口集中在都會區,公共資源也過度集中在都會區,資源分配不均。
「富者愈富,窮者愈窮」,不願具名的官員說,台北市還是最有錢,讓其他縣市的剝奪感更嚴重。統籌分配款如果沒辦法依人口數量、土地面積、經濟發展來分配,六都還是搶掉百分之七十五的資源。
至於改制十年來,民眾是否感受到生活變化?家住台中后里的洪姓小姐說,台中縣市合併改制後,前市長胡志強執政時,資源分配比較多投入在原市區;林佳龍擔任市長後,改把資源挪到原縣區,就市政建設來講,她對原縣區較有感。
新北市三芝的張姓先生則抱怨,以前「鄉」就是自治單位,可以做小型工程,但升格成直轄市後改為「區」,很多業務都要先報市府才能決行,「行政效能不如以往」。
當年的改制,是希望這幾個直轄市能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帶動區域適性發展;不過,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立剛說:「目前沒看到非常實際的效益。」
推行都會圈共構
陳立剛說,台灣應該推動共同生活圈的合作,例如國外很多是採大交通、大軌道的工程,台灣可參考透過軌道或大眾運輸系統來建立都會圈共構概念,並確保十六縣市基本建設要保持公平。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呂育誠說,從轄區改變來看,改制是政治問題;但從解決貧富落差,或資源重新調整的角度看,就是民生問題。六都架構下產生的磁吸效應、城鄉差距、遭邊緣化縣市民眾就業困難等問題,必須正視。
十年來,不少學者從共同生活圈為出發點,主張台灣行政區應該再整併,例如: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等。另有長期研究地方自治的黨政人士主張,台灣幅員不大,從中央到地方卻分成中央、直轄市(省)、縣市及鄉鎮四個層級,應該改為中央地方二級制,提升行政效率。
針對北北基合併構想,新北市長侯友宜曾表示樂觀其成,基隆市長林右昌認為,要徹底解決問題,最好方式就是只分兩級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