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就業人數減少,但國內薪資卻意外創高,實質經常性薪資增幅更創20年最大增幅。但國內低薪議題仍未解,在後疫情時代,更可能面臨所得分配惡化情況。
主計總處指出,今年1至10月全體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平均經常性薪資為4萬2426元,年增1.5%;總薪資為5萬4989元,年增1.52%;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1萬元,年增1.81%;實質總薪資則為5.3萬元,年增1.82%。上述4者薪資皆創下歷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全球石油價格下跌、疫情邊境管理,使得全球需求下降,致今年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1至10月平均,較上年同期跌0.30%,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坦言,因為CPI負成長,使得實質薪資成長率增幅有較明顯墊高。
不過,國內薪資持續成長,不代表國內勞動市場沒有受到疫情影響,10月底受雇員工人數796.3萬人,較疫情爆發前的去年12月底相比仍少5.6萬人,就業市場未能回復到疫情之前的水準。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分析,有就業才有薪資,在疫情嚴重的4、5月間,失業率攀升,遭解雇、退出職場多為低技術、低薪者,如住宿餐飲;留在職場的是有專業技能的高薪者。簡言之,低薪勞工退場,高薪勞工留在職場的結果,平均薪資當然會增加。
辛炳隆表示,OECD國家有研究指出,疫情將使所得分配惡化更嚴重,因為企業可能刪減非核心業務,則低階工作不見了,造成低階勞工所得下降。更嚴峻的是,數位轉型成為必然趨勢,通常是專業能力高勞工才能參與數位轉型,弱勢勞工勢將成為劣勢,進一步薪資減少、所得分配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