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六十三歲王姓女子,幾年前曾因罹患小型肝癌接受手術治療,日前回診追蹤時,電腦斷層檢查又發現一顆小型肝腫瘤,由於腫瘤與典型肝癌表現不相符合,難以判斷腫瘤是否為惡性;為加強腫瘤動脈相的顯影,醫師安排MRI核磁共振檢查,搭配肝臟標靶型顯影劑,結果顯示腫瘤為惡性腫瘤。為進一步確認,醫師在協助王女士進行射頻燒灼術(俗稱電燒)治療時,也同時進行病理切片,結果確認為惡性腫瘤,透過電燒根除後,已未再復發。
台大醫院肝膽腸胃影像科主任梁博欽表示,針對三公分以下的小型肝癌,目前大多採用根治性療法將腫瘤完全清除乾淨,例如肝臟移植、外科手術切除或RFA射頻燒灼術(俗稱電燒),五年存活率可達到四成至七成;若腫瘤位置出現在不適合電燒的地方,也可採高選擇性的經導管肝動脈栓塞(TACE)治療。
梁博欽指出,由於肝癌復發率高,患者術後追蹤也不得馬虎,項目包含影像追蹤及腫瘤指數追蹤,術後的影像追蹤,一般透過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即可。不過,當使用傳統影像追蹤無腫瘤情況,但腫瘤指數卻出現上升現象時,就要懷疑是否為肝癌復發,此時建議使用MRI核磁共振,搭配肝臟標靶型顯影劑,揪出難以辨別的肝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