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講師 幫572乞丐找到工作

 |2020.12.10
2222觀看次
字級
庫瑪(右)明白幫助乞丐不是給他們錢,而是長期的精神支援。圖/取自網路
義工為有疾病需要治療、復健的乞丐提供幫助。圖/取自網路
義工們為遊民剪頭髮。 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很多人往往有在印度路上碰到許多乞丐的經驗,這些人有時被觀光客當成專門針對遊客的討錢者。但有位大學講師卻沒對行乞者棄之不理,反而幫助那些人停止乞討,去找工作重歸正常生活。

當地網路媒體「The Better India」報導,二十六歲的大學講師納文.庫瑪(Naveen Kumar)在二○一四年拜訪一所名稱為「埃羅德」(Erode)的寺廟時,遇到一位無家可歸而行乞的老婦人。

「這位老婦人向我討錢,說她被親戚趕走」,庫瑪說,「她需要回家的路費」,當時他把身上所有餐費都了給老婦人。他說:「我當時想,和她相比,我還有水喝、有地方睡覺。」

兩天後,庫瑪又碰到一名自稱名叫拉塞卡(Rajsekar)的男人。他因為憐憫拉塞卡講的故事,再次傾囊相助,自己餓著肚子過夜。他說:「我家境不佳、媽媽臥病,所以我懂那種飢餓、身無分文的滋味。」但是幾天後,當庫瑪見到拉塞卡在同樣地方乞討時,知道自己被騙。庫瑪說:「我走上前,問拉塞卡是什麼情況,問他為什麼不能尊嚴體面地掙錢謀生,卻在街上乞討。」

拉塞卡不回答庫瑪的問題。但是庫瑪沒有放棄,堅持追問二十二天終於得到答案。他說:「有天晚上已經十一時,拉塞卡開口說他酗酒,對人生非常失意,就決定開始乞討。」庫瑪明白了,很多行乞者需要的並不是一次給他們幾個錢,而是長期的精神幫助。他成立了非營利組織「阿查亞姆信託基金會」(Atchayam Trust for Beggar Free India),主旨為印度無乞丐的目標提供救助。庫瑪表示:「我無法跟家中要錢,只能向朋友和同學募款,但是他們勸阻說我也像乞丐一樣在討錢。」

四百多名義工

救助五千多人

庫瑪畢業之後擔任大學講師,開始用自己的薪水和募集的捐款營運乞丐救助專案。目前,他已經召集建立了一個團隊,由四百多名義工組成,遍布南部州坦米爾納杜邦(Tamil Nadu)的十八個社區,為五百七十二名乞丐找到工作,救助五千多名無家可歸者。

庫瑪的慈善機構義工有學習心理學和醫學專業的學生,幫助乞丐克服害羞、害怕的心理障礙,重新和家人聯繫、返回工作,以及重新自立。同時也為因疾病需要治療、復健的乞丐提供幫助,並教他們如何進行衛生保健及治療方式。

庫瑪因為貢獻多次獲得私立和政府機構的表揚,包括二○一八和二○一九年兩次榮獲政府頒發的國家傑出青年獎。

疫情封銷期間

進行康復訓練

基金會最近建立了一個康復中心,該臨時中心可容納二十五人,以進行健康檢查、瑜伽、冥想和治療,直到他們得以謀生或被送往療養院為止。

其中一名叫旺卡特拉曼(K Venkatraman)的男子,在過去十年沉迷於酒精,他表示:「庫瑪在疫情封鎖期間為我提供食物、住所和衣服,在了解我失去家人和成癮的歷史之後,幫助我進行康復訓練。」旺卡特拉曼慢慢改善身心健康,開始靠手推車賣茶每天賺三百盧比。他補充說:「現在我與家人待在一起,當畫家每天收入八百盧比。」四十歲的他現在擁有新生活並重返家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