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運動風氣漸盛,有人變得更健康,也有人因此受傷。只要健康、不要傷害的運動該怎麼進行?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表示,首先要了解三項主要的運動傷害危險因子,高風險族應先找醫師做運動測試,再按照運動處方去運動;不具特殊風險的人也要懂得辨識傷害的警訊,按照漸進原則去運動。
韓德生指出,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拉傷、退化性關節炎發作、足底筋膜炎,這些都算輕的,最嚴重且棘手的運動傷害是心血管疾病;大部分年長者都有些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必須找心臟科、復健科、運動醫學科等相關科別醫師諮詢,先評估病情及控制程度,不可貿然運動。
高危險族群
應先做測試
運動高風險族有三個指標評估:是否規律運動、有無心血管疾病病史、運動時是否曾經不舒服。韓德生表示,如果沒有規律運動,有些心血管疾病,運動時又曾經不舒服,就是最危險的一群,建議要先找醫師做最大運動測試;最大運動測試就是在完整防護的情況下,找出一個人可承受的最大運動強度,從這個最大強度的五到六成開始運動,會比較安全。
至於已經有規律運動、沒有心血管疾病史、也不曾不舒服,就不需特別介入,但還是要注意如果不宜運動或應停止運動的症狀;例如發燒等感冒症狀,和心肌炎的症狀相似、不易診斷,如果心肌炎卻去運動,就像是「引擎壞掉還在路上跑的車子」會出事。
韓德生說,台灣從三年前也開始推廣「運動是良藥」的概念,運動幾乎有助預防所有傳染病以外的疾病,民眾要懂得記錄每周的運動時間並且告知醫療人員,醫療人員也要學習運動處方的開立原則;運動處方的基本元素包括頻率、強度、時間、類型,還有漸進超負荷的安排,最好每隔幾周就跟運動醫學專業人員討論、調整運動內容。
心跳6成起
漸進增強度
如何漸進安排運動?以運動強度為例,韓德生表示,一般人可以用兩百二十減去年齡的數值當作最大心跳,以最大心跳的六成開始運動,漸進拉高強度,健康年輕成人可以慢慢拉高到九成。可以用運動手表來幫忙監測心跳,不過因心跳表是透過皮膚顏色的變化來推估脈搏,會受到膚色、皮表水分油脂、外在環境光線等影響,不能盲信心跳表,也要學會自己摸脈搏、算心跳做對照。
運動那麼多,該怎麼選呢?韓德生說,從沒運動習慣者可從有氧運動開始,有氧運動可以幫忙消耗葡萄糖和脂肪,改善代謝症候群、保護腦部和心臟。建議從每天三十分鐘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開始,每周運動五天;若是較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建議可以每次二十到三十分鐘,每周大約三天。
另外,無氧運動、平衡運動等緩和運動也都很重要。韓德生表示,無氧運動以重量小運件為代表,建議要找人帶領,漸進地做;平衡運動首推太極拳,可以預防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