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育才:星雲大師的教育理念 文/人間社吳仕英 |2020.12.06 語音朗讀 200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覺居法師 圖/陳弼群 蔡國權居士 圖/陳弼群 劉素滿居士 圖/陳弼群 羅宇庠居士 圖/陳弼群 文/人間社吳仕英法寶講座十一月二十九日主題「三好育才:星雲大師的教育理念」,由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主持,與談人佛光山普門中學校長蔡國權、佛光山均頭中小學校長劉素滿、均頭國際實驗教育機構執行長羅宇庠,與眾分享學校以星雲大師的三好理念辦學,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習慣的方法及過程。蔡國權指出,普門中學是以集體創作、共創榮耀的精神辦學,以力行三好、重視品德、升學優先為教育宗旨,以創辦人星雲大師的「三好、四給、五和」的理念,指導學生待人處事的方向,用心成就每一位學生。蔡國權說明在「生活教育」上,要求嚴謹,學生習慣成自然;老師也跟學生一起作務,起示範作用。在「品德教育」上,如用餐前誦念「佛光四句偈」﹔校外教學活動時,用餐畢,將餐桌整理乾淨,並向服務人員行感謝禮;離宿時,房務整理乾淨,贏得飯店餐廳老闆的讚歎。學校重視「感恩教育」,利用節慶舉辦活動,如慶生、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等,指導學生用卡片寫下感謝的話。舉辦義工培訓營,學習服務的精神,都獲得正面的回響。普門中學有棒球隊、籃球隊、體操隊等運動團隊且成績斐然,蔡校長認為,品德教育才是基本功,有了基本功,運動上的表現才能真正健全,多年來學校也獲得品德教育績優學校的殊榮。蔡國權強調星雲大師成立「好苗子計畫」,提供偏鄉及弱勢的孩子教育機會以翻轉人生,成績斐然。劉素滿指出,均頭中小學以住宿環境訓練獨立自主,以人我關係實踐三好,以大自然為教室體驗生命,以多元接觸學習國際觀與包容為學校特色,用心治學,「營造友善環境、建立核心素養、發揚傳統品德、創造光明未來」。至於如何實踐三好,劉素滿表示要以道德行者、生活高手、知識巨人成為三好校園,人人行三好,均能出頭天。劉素滿表示,學校著重學生的學習態度、生活態度、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校長以一則「溫馨抱報」的故事說明孩子的慈悲善良:校園內有一隻受傷的小鳥,因為傷重不治,孩子們傷心落淚,挖洞將牠埋入,同學一起誦念《心經》、〈往生咒〉及「佛光四句偈」祈求小鳥更好。為將此溫馨感人的小故事不斷傳揚,學校以後每周周會都有老師和同學互相分享校園內感動的事情,師生溫馨抱報。為了培育與國際接軌的全球人才,劉素滿說明將致力於「深耕道德行者的品德力,實踐生活高手的探索力,培養科學科技與創造力,孕育未來競爭的雙語力,走讀世界的國際移動力」,培養學生多元學習能力。羅宇庠表示,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不要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均頭國際實驗教育機構,是一所由英國劍橋大學授權認證的國際學校,為什麼佛光山要實施國際教育?羅宇庠說明因為整體課程規畫的不同,國際教育給了每一個學生不一樣環境。實驗教育讓兩個不同文化的理念,尋找出一個融和的方式,利用彼此的優勢和強項,讓孩子充分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羅宇庠說明均頭的校訓「正見仁心」,是學校不斷嘗試要孩子學會的正確價值觀。「國際學歷課程有什麼優勢呢?」國際教育打開了孩子學習時的視野,孩子不只關注身邊的事物,他們將從一個國際視野看待世界,參與世界的活動而成為世界公民,從生活中學習英語,多元、創新、思考、在愛中學習。佛光山品德優先的教育傳統,團隊第一,學生從生活上學習互助。探索課程,動手學習,給孩子們一個超喜歡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更樂於探索及表達。學校有一群陪著孩子長大的老師們,本固中華文化,綻放世界舞台,帶領孩子們與世界接軌。羅宇庠認為每一個孩子在生命裡都需要一個偉大的英雄,正確的價值觀勝過千億家產,要看未來而不是現在。覺居法師引用星雲大師的教育願景:「思想要國際化,生活要律儀化,語言要古典化,學習要現代化。」並以大師法語總結說明教育的意義──教育的課題在啟發心智;教育的祕方在尊重學生;教育的基礎在生活習慣;教育的目的在完成人格。 前一篇文章 講座看板 下一篇文章 【福慧故事】 以忍為力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紅塵禪煙】悟心見道【人間行者心】佛法的無菜單料理心保和尚講說法要 鼓勵直下承擔 發願成就【人間燈】生命的領悟 【人間佛教行者】許珍蓉 榮獲「2025年女性成就獎」【佛光山口述歷史系列】創新弘法 打開佛教界大門 作者其他文章【福慧故事】 珍惜聞法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