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表現】 人間仙境 文/余信賢 |2020.11.29 語音朗讀 344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至廬山旅遊時有感而發寫下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相同的場景,似乎可以移至秋冬季節的阿里山地區。圖/余信賢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至廬山旅遊時有感而發寫下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相同的場景,似乎可以移至秋冬季節的阿里山地區。圖/余信賢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至廬山旅遊時有感而發寫下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相同的場景,似乎可以移至秋冬季節的阿里山地區。圖/余信賢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至廬山旅遊時有感而發寫下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相同的場景,似乎可以移至秋冬季節的阿里山地區。圖/余信賢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至廬山旅遊時有感而發寫下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相同的場景,似乎可以移至秋冬季節的阿里山地區。圖/余信賢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至廬山旅遊時有感而發寫下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相同的場景,似乎可以移至秋冬季節的阿里山地區。圖/余信賢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至廬山旅遊時有感而發寫下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相同的場景,似乎可以移至秋冬季節的阿里山地區。圖/余信賢 文/余信賢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至廬山旅遊時有感而發寫下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相同的場景,似乎可以移至秋冬季節的阿里山地區。阿里山是台灣著名的旅遊景點,春夏兩季可以在山區見到無遠弗屆的勝景,更可以清楚地見到台灣第一高峰──玉山。但一過了秋天最後一個節氣 「霜降」,阿里山的山區就開始進入雲海爆發的季節,在春天來臨前,如果你到阿里山旅遊,在沿途遇上濃霧的機率相當高,對行車安全是一大考驗,但只要你穿越了重重濃霧回頭一瞥,就會不自覺的發出讚歎:「哇!好美喔,雲好像瀑布似地流動,就稱之為『雲瀑』吧!」阿里山的雲瀑時刻不定的出現在台18線(阿里山公路)附近,就連夜晚也會出現,然而夜晚的雲海透過人眼是不易見到,但經由專業的單眼相機,透過光學原理,降低快門速度,調整適當光圈與感光度,即可獲得一張張神奇美麗的琉璃光雲海影像。通常拍攝阿里山琉璃光雲海的地點大多都是在頂石棹附近,「琉璃光」一詞出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記載:藥師如來的淨琉璃淨土,以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所成,其國土莊嚴有如西方極樂世界。琉璃光的成因,是由於山區裡的人工燈光,在入夜後紛紛點亮,這些光線一旦被雲霧籠罩後,在雲霧裡產生繞射,於是燈光便在雲霧裡產生七彩奪目的顏色,猶如琉璃般幻化的色彩。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緊張,國人紛紛到國內各地旅遊,希望來到阿里山,也可以在沿途停留看看更多的美景,欣賞這人間仙境。作者簡介余信賢嘉義人。自就讀世新平傳攝影後,即投入影像世界;曾於《壹週刊》擔任攝影記者,期間參與多次重大事件的拍攝紀錄,並取得碩士學位,擔任兼任講師,先後任教於崇右影藝科技大學、台北科技大學、世新大學。作品獲紐約攝影銀獎。曾擔任中國時報駐地記者、嘉義縣政府專員一職;現於私立技術學院兼任專技助理教授及影像製作負責人,目前專事網路影音直播。 前一篇文章 展覽訊息 下一篇文章 【攝影欣賞】 眾生皆有佛性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手機開麥拉】培養攝影眼【紀實攝影】三山農場 花之旅【紀實攝影】四季絕景‧只見線 作者其他文章【旅 遊 攝 影】 寧靜歐洲 山中「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