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忘不了 廢墟找到學校 |2020.11.12 語音朗讀 495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小時候,土場國小學生排著隊集合升旗;廢校四十多年後,年過半百的校友集結,走過土場溪,前往土場國小尋根。 圖/土場國小校友會提供 土場國小的後校門,上面的「土場國民學校」題字仍在;校友會去年規畫尋根之旅,看到校門重現眼前,大夥兒感動不已。圖/土場國小校友會提供 土場國小的後校門,上面的「土場國民學校」題字仍在;校友會去年規畫尋根之旅,看到校門重現眼前,大夥兒感動不已。圖/土場國小校友會提供 早期土場國小學生升旗集合樣貌。圖/土場國小校友會提供 【本報宜蘭訊】宜蘭縣大同鄉土場國小,早期是太平山林場子弟就讀的小校,後因樹木砍伐量漸減、森林鐵道遭颱風摧毀,在一九七八年撤校,去年校友發起尋根之旅,走回當年歡笑的校園,景物仍停留在撤校那刻,校友向縣府爭取,希望將這座見證太平山林業史的老校園列為歷史建築。早年太平山林區盛產珍貴檜木,全盛時期當地多達數千人,林業從業人員以山林為家,林區先後設有三所國小供孩子就讀,後來因林業政策轉型,三國小陸續撤校,土場國小最晚,也是目前唯一完整保存的。「學校還在嗎?」撤校四十一年的土場國小,原址位於土場溪畔,最年輕的畢業校友也已年屆五十。原以為校園已遭歷年颱風摧毀、淹沒在荒煙漫草中,許多校友早已不抱期望。第十八屆校友、七十歲的廖文龍不信學校被土石埋沒,去年九月帶著妻子踏上返校之路,靠一把開山刀,沿途披荊斬棘,憑記憶「太平山售票亭對面一直走」,先找到舊家遺址,接著熟悉的校門出現在眼前,廖文龍激動大喊:「學校真的還在!」見證台灣林業發展宜縣擬列歷史建築同月底,廖文龍帶著幾名校友上山,探視隱藏山林間的母校,木造建築已損壞,但水泥建物幾乎完好;一群老校友在寫著「土場國民學校」、長滿植物的校門前合影,大夥都紅了眼眶。二十八屆校友許秀雲不忍土場國小再次消失山林中,花一年彙整學校資料、老照片及校友回憶,向文化局提報列為歷史建築。縣府文化局日前召開文資審議會,文資委員認為校園紋理仍在,且見證林業發展史,具文化資產價值,一致通過將土場國小列冊追蹤,近期將再開會審議是否登錄歷史建築。許秀雲說,太平山對台灣經濟發展有關鍵地位,但許多歷史遺蹟在轉型觀光後陸續消失,很多人來旅遊,卻鮮少知道過去山裡有群工人為台灣經濟打拚,她希望保護母校遺蹟,為宜蘭留下珍貴文化資產。太平山林區過去仰賴山上縱橫交錯的森林鐵路、索道,土場車站以上為「山地線」,以南至羅東竹林站為「平地線」,平地線全長三十六點四公里,沿途設十座車站。行政院去年宣布規畫讓太平山森鐵平地線復駛,預計明年中提報交通部審議,山地線也可望納入評估計畫,盼以森鐵再現太平山昔日風光。教室、噴水池還在校友憶往紅了眼眶廖文龍一九六四年小學畢業,重回母校已隔半世紀。他四十歲時曾回林區,但過去熱鬧的林業小村莊回憶,都隨著林區關閉而消失了,他當時心中就種下種子,「想找到母校」。六十歲退休後,廖文龍與親友閒聊:「以前讀的國小還在嗎?」大家七嘴八舌地說,「早就不見了」、「被土石流淹了啦」。不信邪的廖文龍,去年在臉書成立校友社團,邀集幾名老校友重聚,「與其大家各說各話,乾脆親自上山找」。他組織校友踏上尋根之旅,約十名校友循著他新闢的山路,重回校園,木造建物已消失,但當時的教室、噴水池、操場,仍維持撤校時的樣貌。多名校友動手整理校園,坐在林蔭中細數校園點滴,老校友相隔數十年再度同框留影。許秀雲回憶,她一路流著淚水整理母校,內心充滿感動。 前一篇文章 嘉南水情亮黃燈 18日起夜間減壓供水 下一篇文章 每年2月變焦糖 日本抹茶布丁山你的名字取景地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3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4雲梯2025.07.0105母雞誤闖雞翅餐廳 動保組織搶救2025.07.0206【寶島紀事】家族情懷與地方文化──探訪林園古厝群(上)2025.07.0107佛光山體系首位選秀榜眼 張育豪獲悍將指名2025.07.0108如是說2025.07.0209【詩】覺有情2025.07.02105根還是6根手指?2025.07.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輕颱丹娜絲今明風雨最大 6縣市今停班課 住星際旅館 神遊外太空海上機器人 乘風破浪收海廢跨界藝術 蟲蟲變身創意秀重症兒夏營 療癒從歡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