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忘不了 廢墟找到學校

 |2020.11.12
4954觀看次
字級
小時候,土場國小學生排著隊集合升旗;廢校四十多年後,年過半百的校友集結,走過土場溪,前往土場國小尋根。 圖/土場國小校友會提供
土場國小的後校門,上面的「土場國民學校」題字仍在;校友會去年規畫尋根之旅,看到校門重現眼前,大夥兒感動不已。圖/土場國小校友會提供
土場國小的後校門,上面的「土場國民學校」題字仍在;校友會去年規畫尋根之旅,看到校門重現眼前,大夥兒感動不已。圖/土場國小校友會提供
早期土場國小學生升旗集合樣貌。圖/土場國小校友會提供

【本報宜蘭訊】宜蘭縣大同鄉土場國小,早期是太平山林場子弟就讀的小校,後因樹木砍伐量漸減、森林鐵道遭颱風摧毀,在一九七八年撤校,去年校友發起尋根之旅,走回當年歡笑的校園,景物仍停留在撤校那刻,校友向縣府爭取,希望將這座見證太平山林業史的老校園列為歷史建築。

早年太平山林區盛產珍貴檜木,全盛時期當地多達數千人,林業從業人員以山林為家,林區先後設有三所國小供孩子就讀,後來因林業政策轉型,三國小陸續撤校,土場國小最晚,也是目前唯一完整保存的。

「學校還在嗎?」撤校四十一年的土場國小,原址位於土場溪畔,最年輕的畢業校友也已年屆五十。原以為校園已遭歷年颱風摧毀、淹沒在荒煙漫草中,許多校友早已不抱期望。

第十八屆校友、七十歲的廖文龍不信學校被土石埋沒,去年九月帶著妻子踏上返校之路,靠一把開山刀,沿途披荊斬棘,憑記憶「太平山售票亭對面一直走」,先找到舊家遺址,接著熟悉的校門出現在眼前,廖文龍激動大喊:「學校真的還在!」

見證台灣林業發展

宜縣擬列歷史建築

同月底,廖文龍帶著幾名校友上山,探視隱藏山林間的母校,木造建築已損壞,但水泥建物幾乎完好;一群老校友在寫著「土場國民學校」、長滿植物的校門前合影,大夥都紅了眼眶。二十八屆校友許秀雲不忍土場國小再次消失山林中,花一年彙整學校資料、老照片及校友回憶,向文化局提報列為歷史建築。

縣府文化局日前召開文資審議會,文資委員認為校園紋理仍在,且見證林業發展史,具文化資產價值,一致通過將土場國小列冊追蹤,近期將再開會審議是否登錄歷史建築。

許秀雲說,太平山對台灣經濟發展有關鍵地位,但許多歷史遺蹟在轉型觀光後陸續消失,很多人來旅遊,卻鮮少知道過去山裡有群工人為台灣經濟打拚,她希望保護母校遺蹟,為宜蘭留下珍貴文化資產。

太平山林區過去仰賴山上縱橫交錯的森林鐵路、索道,土場車站以上為「山地線」,以南至羅東竹林站為「平地線」,平地線全長三十六點四公里,沿途設十座車站。行政院去年宣布規畫讓太平山森鐵平地線復駛,預計明年中提報交通部審議,山地線也可望納入評估計畫,盼以森鐵再現太平山昔日風光。

教室、噴水池還在

校友憶往紅了眼眶

廖文龍一九六四年小學畢業,重回母校已隔半世紀。他四十歲時曾回林區,但過去熱鬧的林業小村莊回憶,都隨著林區關閉而消失了,他當時心中就種下種子,「想找到母校」。

六十歲退休後,廖文龍與親友閒聊:「以前讀的國小還在嗎?」大家七嘴八舌地說,「早就不見了」、「被土石流淹了啦」。不信邪的廖文龍,去年在臉書成立校友社團,邀集幾名老校友重聚,「與其大家各說各話,乾脆親自上山找」。

他組織校友踏上尋根之旅,約十名校友循著他新闢的山路,重回校園,木造建物已消失,但當時的教室、噴水池、操場,仍維持撤校時的樣貌。

多名校友動手整理校園,坐在林蔭中細數校園點滴,老校友相隔數十年再度同框留影。許秀雲回憶,她一路流著淚水整理母校,內心充滿感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