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因應高齡化社會,二○一四年政府大舉推行保單活化政策,一開始引起民眾關注,後續卻欲振乏力,今年上半年全體保險公司只剩下十一件,六年下來不到五千件,甚至今年初已有大型保險公司向保險局申請停止業務,宣布「不玩了」。
台灣今年人口呈現負成長,預計於五年後邁入超高齡社會,中高齡客戶對於醫療及養老保障需求提升,卻面臨保費較高的投保困境。保單活化主要是提供保戶依照自己需求,將原本的終身壽險轉換為年金險、醫療險或長照險,以支付未來可能發生的醫療費、照顧費。
保單活化是從二○一四年八月開放,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開放的前一年半成效好,但從二○一八年就直線下滑,整體六年下來不到五千件轉換,總轉換金額僅十五點八億元。
政大風險管理系教授彭金隆分析,主要是通路端的限制,首先是業務員幫保戶做保單活化,為避免不當轉換,保險公司不能發佣獎,使得業務員動機降低。
第二是保險公司怕糾紛,保單轉換後有三年內可轉回舊保單的「反悔期」,過去許多保戶手上多是高利率保單,若轉換成別的保單後沒有原本的報酬率,容易產生糾紛。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某壽險主管指出,現在有很多定期的健康險或醫療險,比轉成保單活化可能更划算,換算下來保費也不見得比較貴,對消費者來說想轉換的意願就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