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考古 找到80艘沉船 |2020.11.01 語音朗讀 360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文資局八月在綠島架設國內首座水下告示牌,帶動水下觀光兼教育功能。圖╱文資局提供 日本運輸艦「山藤丸」一九四二年在澎湖群島東南方六呎礁海域觸礁沉沒。圖╱文資局提供 英國籍蒸汽輪船博卡喇號,一八九二年沉沒澎湖姑婆嶼附近,殘存船體對十九世紀晚期海洋史及造船工藝研究具重要意義。圖╱臧振華提供 中研院水下考古隊定期下海監測列冊保護的六艘沉船遺址,檢視是否受海流等外力破壞。圖╱文資局提供 【本報屏東訊】美國好萊塢電影《鐵達尼號》裡,一群專家利用機具潛向海底,在沉沒巨輪中找到寶藏及淒美故事;台灣海峽從元朝已有船隻往來,由於天災、人禍,台灣海域到二戰期間的沉船非正式統計有五百多艘,中研院士臧振華所帶領的水下考古隊,在台海探勘十三年,靠史料及口述線索,藉科學儀器和一絲好運,一些封存史料的「時空膠囊」,由水下考古隊逐一掀開沉睡海底的歷史文化藏寶箱,目前已有六艘被列為「水下遺址」,一處具觀光性質的水下告示牌。臧振華說,台灣海峽是海上樞紐,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航運貿易至二戰期間,周邊有數百艘沉船,是珍貴的文史資料庫。過去官方未重視沉船保存、盜寶和破壞,二○○六年行政院頒訂「國家海洋政策綱領」,才正視海洋文物保護的重要,二○一五年頒布《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受法律保護。「一切從零開始!」臧振華說,中研院考古團隊十三年來足跡遍及屏東墾丁、澎湖、台南安平、台東綠島、東沙環礁等海域,在近三百處調查敏感區找到八十艘沉船,有二十艘辨識出沉沒年代約從宋朝到二次大戰時期,受海流沖刷,船體多流失、殘缺,其中六艘具高度文資研究價值,依法列冊保護,依聯合國公約採現地保存。遠至東沙環礁沉船現地保存臧振華說,沉船文物除浸泡腐蝕外,還被珊瑚、藤壺覆蓋,打撈出水易受光線、壓力、空氣等環境劇變造成毀滅性破壞,需脫鹽處理,對文物材質選擇最適當的維護措施。重要出水文物有日本「廣丙艦」的船件、錢幣、彈藥箱開關等,而「將軍一號」的建材、陶瓷及生活物資,是供研究清朝閩台對渡及貿易航線、澎湖開發史、經濟史的佐證。目前持續尋找巴士海峽的美國輪船「羅妹號」、日本運輸艦「玉津丸」等沉船,下階段是培育人才和健全產業,文資局開辦推廣營隊、籌建水下博物館,今年八月在綠島美國「胡佛總統號」一九三七年沉船位置,架設首座水下告示牌,帶動水下觀光、喚起對歷史的記憶,也教育民眾「海底文物屬水下資產,破壞或取走都觸法」。茫茫大海中,要如何精準找尋?臧振華形容就是標準的「大海撈針」,有了目標後,潛水員還要克服海下危機四伏的環境,包括水壓、強勁暗流,廢漁網纏繞,甚至鯊、魟魚的威脅,比起陸上考古,難度可謂天差地遠。臧振華說,台灣海域過去的沉船記錄多半來自航運公司與官方文獻、報紙報導,先從中尋找蛛絲馬跡,但多沒有地點,只能依環境和歷史,判斷哪幾條航道容易出事、哪幾塊區域可能有沉船。水下危機四伏考古大海撈針他說,台灣海域是世界少數洋流強勁地區之一,加上澎湖等地島嶼地形因素,沉船被海床底泥或珊瑚礁蓋住,潛水員受限水壓、海流、能見度、氧氣供給時間,得藉由側掃聲納、磁力儀、多音束測音儀和水下無人載具等科學儀器協助,不像陸上,水下作業環境挑戰多,為了安全,東北季風來就得停止。中研院水下考古隊長黃漢彰說,台灣易發生海難、沉船海域,多半水下地形複雜、滿布暗礁、洋流多變視線差,造成水下考古的難度,卻是挑戰所在。潛水工作危機四伏,在東沙海域和墾丁海域下海探勘時,就遇過大沙魚和旗魚,為安全起見先上船,有隊員曾被廢漁網纏住無法脫身,相互照應格外重要。 前一篇文章 民眾瘋登山 縣市救難疲於奔命 下一篇文章 客機變貨機 空服員搶著服務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美烏簽署礦產協議 共設重建基金永凍土裂解 西伯利亞土丘崛起自詡最成功100天 川普:不再是中國優先圖書館變衣櫥 永續時尚新風潮加國大選執政黨險勝 卡尼:不讓川普瓦解我們科學果皮 拯救億顆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