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考古 找到80艘沉船

 |2020.11.01
3608觀看次
字級
文資局八月在綠島架設國內首座水下告示牌,帶動水下觀光兼教育功能。圖╱文資局提供
日本運輸艦「山藤丸」一九四二年在澎湖群島東南方六呎礁海域觸礁沉沒。圖╱文資局提供
英國籍蒸汽輪船博卡喇號,一八九二年沉沒澎湖姑婆嶼附近,殘存船體對十九世紀晚期海洋史及造船工藝研究具重要意義。圖╱臧振華提供
中研院水下考古隊定期下海監測列冊保護的六艘沉船遺址,檢視是否受海流等外力破壞。圖╱文資局提供

【本報屏東訊】美國好萊塢電影《鐵達尼號》裡,一群專家利用機具潛向海底,在沉沒巨輪中找到寶藏及淒美故事;台灣海峽從元朝已有船隻往來,由於天災、人禍,台灣海域到二戰期間的沉船非正式統計有五百多艘,中研院士臧振華所帶領的水下考古隊,在台海探勘十三年,靠史料及口述線索,藉科學儀器和一絲好運,一些封存史料的「時空膠囊」,由水下考古隊逐一掀開沉睡海底的歷史文化藏寶箱,目前已有六艘被列為「水下遺址」,一處具觀光性質的水下告示牌。

臧振華說,台灣海峽是海上樞紐,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航運貿易至二戰期間,周邊有數百艘沉船,是珍貴的文史資料庫。過去官方未重視沉船保存、盜寶和破壞,二○○六年行政院頒訂「國家海洋政策綱領」,才正視海洋文物保護的重要,二○一五年頒布《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受法律保護。

「一切從零開始!」臧振華說,中研院考古團隊十三年來足跡遍及屏東墾丁、澎湖、台南安平、台東綠島、東沙環礁等海域,在近三百處調查敏感區找到八十艘沉船,有二十艘辨識出沉沒年代約從宋朝到二次大戰時期,受海流沖刷,船體多流失、殘缺,其中六艘具高度文資研究價值,依法列冊保護,依聯合國公約採現地保存。

遠至東沙環礁

沉船現地保存

臧振華說,沉船文物除浸泡腐蝕外,還被珊瑚、藤壺覆蓋,打撈出水易受光線、壓力、空氣等環境劇變造成毀滅性破壞,需脫鹽處理,對文物材質選擇最適當的維護措施。重要出水文物有日本「廣丙艦」的船件、錢幣、彈藥箱開關等,而「將軍一號」的建材、陶瓷及生活物資,是供研究清朝閩台對渡及貿易航線、澎湖開發史、經濟史的佐證。

目前持續尋找巴士海峽的美國輪船「羅妹號」、日本運輸艦「玉津丸」等沉船,下階段是培育人才和健全產業,文資局開辦推廣營隊、籌建水下博物館,今年八月在綠島美國「胡佛總統號」一九三七年沉船位置,架設首座水下告示牌,帶動水下觀光、喚起對歷史的記憶,也教育民眾「海底文物屬水下資產,破壞或取走都觸法」。

茫茫大海中,要如何精準找尋?臧振華形容就是標準的「大海撈針」,有了目標後,潛水員還要克服海下危機四伏的環境,包括水壓、強勁暗流,廢漁網纏繞,甚至鯊、魟魚的威脅,比起陸上考古,難度可謂天差地遠。

臧振華說,台灣海域過去的沉船記錄多半來自航運公司與官方文獻、報紙報導,先從中尋找蛛絲馬跡,但多沒有地點,只能依環境和歷史,判斷哪幾條航道容易出事、哪幾塊區域可能有沉船。

水下危機四伏

考古大海撈針

他說,台灣海域是世界少數洋流強勁地區之一,加上澎湖等地島嶼地形因素,沉船被海床底泥或珊瑚礁蓋住,潛水員受限水壓、海流、能見度、氧氣供給時間,得藉由側掃聲納、磁力儀、多音束測音儀和水下無人載具等科學儀器協助,不像陸上,水下作業環境挑戰多,為了安全,東北季風來就得停止。

中研院水下考古隊長黃漢彰說,台灣易發生海難、沉船海域,多半水下地形複雜、滿布暗礁、洋流多變視線差,造成水下考古的難度,卻是挑戰所在。潛水工作危機四伏,在東沙海域和墾丁海域下海探勘時,就遇過大沙魚和旗魚,為安全起見先上船,有隊員曾被廢漁網纏住無法脫身,相互照應格外重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