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苗栗訊】「當感應監錄系統發現一隻大石虎跑過去,後面跟了二、三隻小石虎,就知道走的是正確的路」,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長邱宏洋長期致力推動環境教育,打造竹森村獨有的人類、石虎共存模式,也成為典範,他認為只要有心,不可能辦不到。
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辦理「友善動物傑出村里長獎選拔」,邱宏洋得到「動保行動獎」肯定,他長年投入瀕臨絕種石虎保育,除了協助架設紅外線照相機記錄石虎的行蹤,為了保護石虎棲地,也全面推廣無毒農耕,透過生態工法重建溝渠,水質土質經過復育也變更好。
同時,他還建立了全國首座石虎資料館、十一處教學場域,擴散友善動物理念,成績斐然,另外透過綠色保育標章使民眾了解保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邱村長還透過參與石虎米等生產加工販售的機制,協助提升農村產業附加價值同時也保育石虎,十分難能可貴。
特種部隊出身的邱宏洋,二○一一年因為父親過世,只剩年邁母親,為了照顧疼愛他的母親,他提前退役回老家。邱家在當地種植農作長期不用農藥,深知農藥對人體的危害,所以邱宏洋回老家之後,積極鼓勵好友與鄰居少用農藥,甚至不用農藥。他們自己也努力成為銅鑼鄉第一家有機認證的農田。
邱宏洋說,竹森村老地名貓公(石虎)坑,代表過去是石虎活躍的地區,但居民卻沒見過,也都沒想到石虎就是他們小時俗稱的大貓,目前是屬於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非常稀有,學者普查約五百多隻,竹森村所在銅鑼鄉學者調查研究為貓公密度最高的鄉村之一。
四年前,架設自動感應照相機拍下石虎身影,證實竹森村還有石虎及多種保育類野生動物,「這麼好的生態應要好好保護,並從竹森村做起」。
邱宏洋認為破壞自然環境食物鏈最大凶手是人類,石虎主食是老鼠,當老鼠被人毒死,石虎只有找上人類飼養的雞、鴨,因此保護石虎的基本是環境教育,七年前開始推動無毒友善農耕,目前已有三百多公頃,老鼠多了,石虎食物充足,監測到牠們繁衍,就知道所走的路是正確的。
邱宏洋說,人類、石虎在竹森村共存,不在於怎麼做,只要有心就可以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