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父母對我讀書、交友的狀況,總是有一堆意見。老媽每次嘮叨完,就永遠是那句話「這完全是為了您好,您不要當做耳邊風」,老爸則永遠是另外一句話「唉!沒指望了!」至於我呢?我也總是提供唯一的標準答案:「別瞎操心了!現在大學,閉著眼睛寫考卷都會上,幹嘛跟自己的歡樂時光過不去!交朋友?我又不是笨蛋,大家相聚,好玩就好,幹嘛那麼認真啊!」就這樣混完了進大學前的教育。
升大三那年,突發奇想:「不要再玩高中以前的花樣了,心想「為什麼天底下還有一小群人喜歡當義工?他(她)們的樂趣在那裡?」就這樣也加入了義工新鮮人的行列,從一向我行我素的作風,漸漸學習如何多為別人著想的智慧。
有一次,在自己總覺得「好心被雷打到」的沮喪中,一位法師好心與我閒聊,談到「好心建議卻引來別人的反彈?」的問題,法師說:「是因為提出建言的策略不好,若能學習站在別人的立場,軟化對方反彈的心,就有可能會成功的。既然是『忠言(好的建議)』,就要想辦法讓別人聽得進去;否則再好的『忠言』也會變成『指責』,就失去提出好建議的本懷,故『忠言不該逆耳』;若能順耳,才能彰顯出『忠言』的慈悲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