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台北市明湖國中王淑貞老師
當今之時,人手一手機,報紙離孩子們的生活已經愈來愈遠,希望學生轉移注目的焦點,有賴老師推動讀報。我在上學年度實施「讀報教育」,具體方式如下:
(1)配合學校晨讀時間(每週一早自習)進行剪報活動,並請學生寫出為何選這篇文本的理由。
(2)不定時利用班週會課時間進行主題討論,例如:氣候變遷。
(3)討論時事並完成ORID焦點學習單。例如:從南方澳大橋塌陷談外籍移工、外送員事件、科技教育問題。所謂ORID是將提問分成4個層次的溝通方式——1.O(Objective):請參與者觀察外在客觀事實;2.R(Reflective):重視內在感受、反應;3.I(Interpretive):詮釋意義、價值、經驗;4.D(Decisional):找出決定、行動。這一套提問方法可讓大家有機會用對的順序詢問對的問題,讓被討論的話題聚焦。
(4)欣賞影片:例如描述描述能源開採業務員到美國一個鄉野小鎮,與當地居民斡旋購買土地探鑽權的《心靈勇氣》,並結合文本,引導學生進行能源議題辯論。
(5)每週選取數篇《人間福報》的文本,影印後貼在學生的聯絡本上,請學生回家自讀並寫心得。
(6)每兩三天更換教室布告欄的報紙文本。
實施一段時間後,明顯看到學生對世界時事或歷史有更多的認知,能了解平常接觸不到的名詞且進入時事的核心討論,確實掌握社會的現況。個別同學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如可以讀清楚一篇文章,並轉成自己的話告訴別人,讓他人了解該文內容意旨。大多同學能閱讀得更快、了解事情經過、完成ORID問題回答,並同心協力完成報告。
在班上實施第一次辯論活動,請同學分組對於「天然氣的開發」議題持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學生開始辯論時,雖然直喊「好緊張」,但對於主題的聚焦慢慢上手,表現漸入佳境。今年也帶領學生參加第一屆台北市數位閱讀競賽,透過平時的報紙閱讀,增加了學生對議題的認識。
在忙碌的九年級學習生活中,每天持續將有趣的報紙文本貼在聯絡本,讓學生可以每天閱讀不同的文本,吸收新知,增加寫作的素材,欣喜發現學生對於平時周遭發生的事件,已能舉出自己的看法且言之有物。可見,報紙可以豐富課程內容,彌補教科書不足,確是教學的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