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主計處統計並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又讓民眾跌破眼鏡,八月份的CPI年增率竟然只有百分之一點五九,但是台灣剛經過颱風、豪大雨侵襲,連地瓜葉也漲到一台斤六十元,主計處的統計對買一根小黃瓜就得花三十元的家庭主婦而言,不但失真也失去公信力。
之所以出現「消費者物價指數」和民眾生活感受差異如此大的原因,在於主計處似乎是專挑以供應預測能見度最好的國產蔬果,占最大權重,巧妙吸收其他包括進口原物料的漲幅;即使是颱風侵襲,主計處依然以價格比較平穩的根莖類蔬菜,取代價格三級跳的葉菜類,然後告訴民眾蔬菜漲幅才百分之二而已。
了解主計處的查價方式和統計權重伎倆後,相信民眾會問,為什麼主計處要如此處心積慮、絞盡腦汁美化CPI數字?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主計處刻意「粉飾太平」,失去應有的中立與客觀立場。
筆者預測,下個月的CPI更會令大家「驚豔」,甚至出現負成長,因為主計處會告訴民眾八月汽油降價了,而且蔬菜復耕價格更穩定了,至於漲不停的麵粉和奶製品,主計處會挑大賣場減價促銷的少數特定品牌終端售價,當成統計依據。
這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有多少參考價值?誰會相信?難道政府施政得靠「美化數字」自欺欺人嗎?CPI如此,景氣燈號亦復如此,只能說政府在搞愚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