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共學 社工關懷不斷電 李祖翔 |2020.10.06 語音朗讀 215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張宏恩(右)分享,團隊過去帶過許多創意活動,因此在防疫期間可以及時反應。圖/基督教芥菜種會提供粉絲頁截圖 芥助共學網拍攝〈365行-小吃店老闆甘苦談〉影片,讓青年就業培力課程不因疫情中斷。圖/基督教芥菜種會提供粉絲頁截圖 張宏恩說,在職涯探索營中,孩子可以用遊戲、角色扮演認識職涯及可能面臨的問題。圖/基督教芥菜種會提供粉絲頁截圖 芥助網團隊,不分老幼,一起宣導防疫知識給弱勢朋友。圖/基督教芥菜種會提供粉絲頁截圖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新冠病毒影響全球,台灣有不少人堅守崗位甚至做得更多,只為照顧社會最底層的弱勢,其中一支團隊是架設了「7885解憂專線」和「芥助共學網」的基督教芥菜種會。為將服務數位化,芥菜種會成立了「芥助網」,但長輩沒有用網路的習慣,如何汲取正確防疫知識?加上疫情無法群聚上課,原本就業培力的青年又該如何學習?於是今年3月,芥菜種會組織了跨部門團隊,構思解決辦法。青年發展部主任張宏恩說,5月臨時建立2項服務,分別是「7885解憂專線」和「芥助共學網」,針對原住民、50歲以上長者、需要就業培力的青年、兒少和綜合等服務對象,透過自製影片提供課程,並與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合作,以族語宣導防疫知識,請孩子分享給部落長輩。共學網有趣、具專業頻道的影片,很快吸引青少年的目光,其中《不老共學館》,由2位員工對話,分享長輩需要知道的正確知識,如主持人分享3個可以幫助長輩破解網路謠言的管道,一是康健雜誌成立的「大人社團」,二是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成立、給予退休生活全方位建議的「50+ fifty Plus」,三就是自家的「芥助共學網」。服務數位化 影片動人心共學網小編李奕璇笑說,最初只是想拍攝宣導影片給關懷對象,覺得只有一個主持人太乏味,就成了兩人對談,身為剪輯的她,覺得現場太暗就打光,又覺得背景單調,開始布置花卉、海報,連杯子怎麼擺都納入討論,內容也愈來愈豐富,慢慢變成專業的單元節目。「拍片對我們來說是一大挑戰。」李奕璇說,除了談話節目,青年就業培力需要的課程如〈365行─小吃店老闆甘苦談〉,是由各縣市社工掌鏡,拍攝可學習的技能與認識工作面貌,然而應該是廚師分享和作菜步驟的畫面,變成學生作菜回顧,讓她捏了一把冷汗,她開始想如何補救,「我去找了食譜,調查分量,再問廚師正確與否,後製再加點料,讓影片生動有趣。」這樣的影片她一周要剪2支,期間還有大小會議要開,每天她都試著將漏洞百出的影像補救成專業教學影片,李奕璇笑說:「尤其公益不能花太多經費,都希望合作單位免費授權,但涉及版權就麻煩,拿掉音樂的舞蹈看起來就像手語教學!」好在社工收穫很大,主任也覺得她的影片總能打動人心,她則開心說,剪片就是說故事,很適合感性的她。當網站和影片愈做愈好,團隊也希望未來能服務更多華人,甚至推展到海外,若看了影片還是鬱悶,可以撥打解憂專線。細數芥菜種會能迅速回應疫情影響,做出好成績,還是因為過去團隊辦過很多效果驚人的創意活動,張宏恩分享辦理過的「高中職涯探索營」,就十分引人入勝,那是仿照角色扮演,讓學員在4天裡體驗人生最精華40年的實境遊戲。「45位來自全台的高中、大學生抽取扮演勞工、高知識分子的角色卡,體驗11種職場情境,包括接受面試時弱勢總是被淘汰的殘酷打擊。孩子不只有了努力方向,還意識到過去時光都虛度了,人生上緊發條。如有女孩選擇報酬不高的工作,聽老闆建議進修,提升技能、取得證照,雖然學習時間比人多,卻慢慢脫離底層,擁有高薪。」職涯變遊戲 突破舒適圈給兒少體驗的幸福城市,有醫院、銀行、社福中心、學校、戶政事務所、俱樂部、餐廳等攤位,工作、人際、戀愛等際遇與意外都包覆在內,張宏恩說:「有孩子淪為街友卻不向社福團體求助,我們就和他討論是不是想逃避?還是一無所有後產生了自殺念頭?從而省思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一個總是宅在家的男孩,體驗後決定走出家門,開始做志願服務。「就業培力是社區發展服務重要的一環,核心是期許被主流教育邊緣化的孩子,透過活動脫貧、翻轉世代,不免俗會教寫履歷、自傳與職場倫理」但張宏恩強調,「他們需要實際的體會,自我覺察,突破舒適圈,才能真的脫胎換骨」。疫情嚴峻雖然改變人類社交模式,但芥助共學網的興起,讓科技成了最好的交流載具,服務能持續,弱勢朋友的關心不致被中斷。有趣的一點是,他們拍防疫宣傳照時,員工從老到幼響應,畫面特別窩心。欣賞防疫或職涯影片,歡迎上芥助共學網:www.facebook.com/MSelearing。 前一篇文章 逐步記工序 視障青年摺出希望 下一篇文章 【斜槓美甲師】 主持戲劇聚焦公益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多元宗教慈善關懷2025.10.2002【閃文集】 一生擁抱自然——珍‧古德2025.10.2103祈福.勝尾寺2025.10.2004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5【小城故事】 兩冤家2025.10.2106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7行動奶奶傳奇 1年淨化52海灘2025.10.2008【歡喜收穫】 圓一個幸福園藝夢2025.10.21093佛光人行佛敬老孝親 老人節獲表揚2025.10.2010佛光山新馬寺 為逾2200考生祈福2025.10.2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畫家捐創作義賣 助失依兒有家 部落全家福 鏡頭捕捉原鄉情感助視障讀圖表 盲博士創電子平台導演著青蛙裝 下水拍攝產業記憶35年熱心義工 從哥哥被喊到叔叔 阮虔芷樂奉獻 凝聚企業家做公益 作者其他文章家扶無窮世代計畫 5千萬元缺口待補 憂YTR倡偏方 陽光急闢謠:燒燙傷快「沖冷水」2022金扶獎頒獎 賴清德勉勵5位自立「家扶兒」淨灘、立槳到吃素 培力園帶孩子體驗生活新風貌讓愛流動 祖父母為己立傳邀祖父母為自己立傳 壯世代讓家庭的「愛」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