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角度認識 海底生物

文/軌道君(首爾藝術大學教授、韓國青瓦台科學技術政 |2020.09.30
1433觀看次
字級
一旦出現科學用語,人們就會害怕而急速退卻,或因無知而一味選擇信任,因此才會產生不少的錯誤「假說」。圖/David Revoy
本文摘自《20個最容易被誤解的科普知識》

文/軌道君(首爾藝術大學教授、韓國青瓦台科學技術政策顧問)

一旦出現科學用語,人們就會害怕而急速退卻,或因無知而一味選擇信任,因此才會產生不少的錯誤「假說」。但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只有科學家說的話才是真理,或認為科學至上。科學當然也會出錯,過去的數百年間,科學家犯下了各種數不清的錯誤。但也是透過他們錯誤的假設,人類才得以繼續走在邁向真理的道路上。並非只有科學家才會接觸到科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學」。只可惜,我們往往忽略了必須精密思考的過程。

雖然人家都說,對科學一知半解是最危險的。但站在熱愛科學的立場上,我認為就算對科學不求甚解,也不是什麼壞事。因為其實乏人問津,才是最可怕的事。不管怎樣,就算對科學再怎麼生疏,我想也不至於因為失誤,就在家裡製造出一顆原子彈吧!

據說,若是把深海生物帶回地面上,原本附加在牠身上的壓力突然減弱,會造成軀體爆炸,因此有深海魚打撈後爆炸的說法。另外,也有人說深海魚要承受巨大水壓,所以外皮相當堅硬,一般火力攻擊不會對牠們的皮膚造成任何傷害,彷彿穿了一層盔甲。想必大家都聽過類似的說法。在深入探討前,先確認一下這些說法究竟有沒有科學根據。

神奇魚鰾

拿著氣球往山上爬,愈往上走,氣壓會變得比在地面低,加壓在氣球外面的力量變得愈薄弱;相對地,氣球內部往外推的力量變得更強,所以氣球會愈變愈大。就像這樣,氣體會隨著不同壓力,而有急劇變化。大部分魚類為了調節進入體內的不安定壓力,身體裡有一個維持體內壓力的器官──「魚鰾」。

魚鰾是魚類在水中上下移動時,隨身攜帶的氣囊。往深處游時,魚鰾內的空氣排出,身體變得沉重;往上方游時,魚鰾會充滿空氣,然後變大。但若是在深海裡帶著隨身氣囊游走,身體很容易被水壓擠扁。水壓實在太過強大,光是空氣這樣的氣體還不足以支撐。

但如果氣球內的物質不是氣體,而是液體或固體,就另當別論了。同樣地,爬到山上,裝著水的氣球大小不會輕易改變。因此,深海生物也會以液體類的油脂來取代空氣、填充魚鰾。油的比重比水小,可以發揮作用,也是藉由溶解或凝固而改變比重、作為深潛與上浮時的浮力調節器。一般情況下,牠可以連續潛水90分鐘以上,潛水時幾乎不須吸入空氣,所以才能承受深海裡強大的水壓。出於相同原因,深海生物會在體內四周填滿體液。若有氣體跑到任何一處空隙,會有莫大的危機。

海底熱泉

深海之處,有一個叫「海底熱泉」(攝氏450度熱水)的地方,是深海生物的遊樂場,地位相當於沙漠中的綠洲。雖然聽起來理所當然,不過試想一下,在這樣的深海裡,太陽完全無法照射進來,所以就連科學家說的光合作用都無法進行。就像地面上的生命體從太陽得到能量,深海生物則把這裡當作棲身之所。有些細菌以海底熱泉噴出的硫磺為食物,牠們吃了硫磺後排出的糞便,正好成為深海生物的碳水化合物來源。也就是說,這裡雖然沒有太陽的光合作用,仍可製造出碳水化合物。路是人走出來的,生命也會找到自己的出路,這句話果然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本文摘自《20個最容易被誤解的科普知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