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台中市一名五十出頭台商,兩年前中風,復建後肢體與口齒障礙有改進,卻常在會議中無緣無故放聲大笑,現場尷尬,因而選擇自我封閉、足不出戶,後來患者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就診,服用抗憂鬱藥及戒除三十年的菸癮,並接受心理諮商,終於重返社會。
中國附醫精神科主治醫師吳博倫說,中風後若發生情緒失禁,有的呈現病態性發笑,有的則是病態性哭泣,還有人哭笑兼具,這是腦部創傷或神經退化致之,多發性硬化症、漸凍症、失智症等病患,也可能出現這類後遺症。目前用藥以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等抗憂鬱劑為主,其他新藥的發展也在進行中。
吳博倫表示,患者原本就有高血壓及中風家族史,加上在資金周轉、據點擴展等挑戰逐漸攀升後,突然發生出血性中風昏倒,送醫檢查時,還發現多處梗塞性中風。經復健後步態不穩、口齒不清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好轉。但是在一年前,卻發現情緒失控的情況惡化,讓他很難為情,乾脆不出門把自己封閉起來。
患者在家人的支持下,到醫院接受治療,服用抗憂鬱劑四周後,情緒失控即大幅改善,吳博倫另安排患者夫妻倆共同接受心理諮商,逐步調整人生目標和對自己的看法,也戒除三十年的菸癮,終於讓患者重返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