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費凍漲又遇少子化,連國立大學也撐不住。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教育部每年雖開放大學申請調漲學費,因審核門檻高,通過校數寥寥無幾,大學學雜費形同實質凍漲近二十年。蔡英文總統日前與多所頂大校長餐敘,根據與會校長轉述,蔡總統會中主動拋出高教學費調漲議題,坦言「這是一個問題」,還說「若能照顧弱勢生,學費調漲不是不能討論」。但家長團體認為,國立大學拿的是國家預算、也肩負社會責任,經費「應該取之於社會、企業」,不該跟學生拿錢。
學費凍漲又遇少子化,不只私校大叫吃不消,連國立大學也「凍未調」。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清大校長賀陳弘指出,低廉學費已脫離社會發展軌跡,也傷害我國高教品質,協會預計明年初大學校長會議,首度提案調漲學費。
公私立大學學雜費過去由政府統一制定,直到一九九九年,教育部縮減大專校院經費,才開放各大學申請調漲學費,卻導致數十所大學漲學費,直到二○○四年有五十三校同步調漲達到高峰,導致國內掀起「反高學費運動」,學生、教師團體上街頭抗議,學費儼然成了政治議題。
少子化收入縮水
只夠撐基本運作
根據教育部二○○八年修訂的「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按規定各校每年仍可申請調漲學費,原則不得超過百分之二點五。但實際上,官方審核門檻高,前年十六校提出申請,僅兩校通過;去年申請的兩校都未通過;今年又因疫情攪局,教育部還首度發函呼籲各校別漲學費,結果無人申請。
學費實質凍漲多年,不少大學坦言,每年調漲申請淪為形式,但少子化生源減少,不只私立學校收入大縮水,國立大學也只能勒緊褲袋。交大代理校長陳信宏指出,若不計入高教深耕競爭型經費,單靠學費收入及教育部補助,「學校根本不足以推動任何事情」,買新設備、蓋新建築都不用想,頂多維持基本運作,這是多數學校的現況。
陳信宏呼籲政府應有穩定調漲大學學費制度,或設定學費目標,逐年調整。賀陳弘也說,我國大學學費低於世界水準不是新聞,近二十年國內物價指數、勞工平均受薪都增加,唯獨學費不漲,不利大學前瞻性投資。學費凍漲傷害高教品質,最大受害者反而是學生。
學費多少才合理
恐增弱勢生壓力
不過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國立大學擁有的資源太多,不只多數經費來自教育部補助,也有企業界出錢送設備、蓋大樓。至於我國高教學費雖較香港、日本低,但我國人均收入跟其他國家也有落差,「學費收多少才算合理?需要更多研究」。
謝國清也指出,弱勢生就讀國立大學的比率低,已經要承擔較高額的私校學費,調漲學費可能導致學生背負更大的經濟壓力;反之,國立大學應扛起責任,放寬弱勢生入學的門檻,提高弱勢生比率。
高教工會林伯儀表示,我國高教問題很多,「但絕非靠漲學費來解決」,青年背負學貸的人口居高不下,且畢業就面臨低薪處境,大學與其向學生要錢,反應要求政府拿更多資源,照顧更多人。
賀陳弘則表示,目前各大學都在擴大扶弱招生計畫,若大學學費鬆綁,勢必有配套措施,例如弱勢生學費分級,或是撥更多經費來增加弱勢生入學名額,改善教育資源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