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想法其實遍布在各個生活細節當中,舉個筆者自己的例子(也許同學也有同樣想像):每當看到關於車禍的新聞,都會覺得對方怎麼這麼不小心(內心深處更覺得自己才不會這麼粗心大意呢),說巧不巧,過沒幾天自己就出了車禍。圖/LucKy wei
文/黃詠翔(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普作家)
文章一開始,要先請各位讀者閉上眼睛,誠實地自我評估:在看了這麼多意志力專欄介紹過的各種實驗,你覺得自己的意志力比起那些實驗裡頭的受試者來的如何?換個方式問,你覺得你跟這些受試者一樣嗎?會受研究人員的實驗操弄而做出違反意志力的反應嗎?還是你覺得這些受試者有點矬,怎麼盡是做出愚蠢的反應,換做自己就不會如此呢?心理學家發現,我們人有很高的比例會覺得自己的能力(包含意志力)會比他人來得好*;然而這樣的想法或心態卻會成為我們改善意志力的一大阻礙!本周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這種想法其實遍布在各個生活細節當中,舉個筆者自己的例子(也許同學也有同樣想像):每當看到關於車禍的新聞,都會覺得對方怎麼這麼不小心(內心深處更覺得自己才不會這麼粗心大意呢),說巧不巧,過沒幾天自己就出了車禍。這是因為身為「觀眾」的我,是站在一個類似「全知全能」或「第三方」的角度來看待事件的發生,因此誤以為能夠「理性地」認為,換做是自己一定能夠避免車禍,同樣的心態亦出現在我們看待心理學實驗時。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同理」當下出車禍的當事人,或實驗中的受試者所感受到的處境,因此誤以為自己能比起他們來得高明。這在心理學當中亦被歸類成一種認知偏誤,稱之為「優越感偏誤」。
優越感效應
優越感偏誤套用在意志力領域中則會是這樣的心態:自認為自己的意志力比起其他人,或實驗中的受試者來得好。心理學家為了探討,到底我們對於自身意志力是真的了解,還是僅為優越感偏誤的展現,因此利用標籤效應的實驗方式來驗證:
研究人員招募了兩群受試者:A組是自認為自己的意志力比其他人來得好的受試者;B組受試者則是對自己意志力沒有過度自信的傾向。隨後研究人員分別讓這兩組受試者在速食店網站點餐,菜單中特意含有沙拉的選項,目標就是為了讓受試者掉入標籤效應的陷阱。結果發現,那些自認意志力好的A組受試者,竟然比起B組的人選擇較多高熱量的食物!研究人員進而解釋,因為自認意志力好的受試者對於自己的意志力過於自信,也就較不易去懷疑自己所做的選擇,所以才較容易掉入標籤效應的陷阱。
總而言之,我們意志力好壞的程度,其實跟實驗中的受試者是差不多的!我們毫無理由認為自己比他人來得優越,唯有謙虛地看待意志力的科學知識,才能逐漸將其內化成自己改善意志力的助力!下周即是本專欄最後一回了,敬請期待!
編註:
有此一說,由於這些實驗的受試者有很大的比例是招募西方人,不然就是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人。文化上,西方人傾向勇於表現自我、東方人可能較崇尚謙虛的美德;因此文化上的差異,有可能會讓西方人較容易有優越感偏誤,但無損同學看待科學知識的謙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