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身在斗室,心卻在浩瀚虛空中自由翱翔。」「漸凍人」陳宏以眨眼方式說出他對佛法的體悟。佛法不但「解凍」了他,也把他的妻子劉學慧帶進佛門,成為他在病中寫作的得力助手。
「生病是一場磨難,但如果不生病,或許我永遠不可能有機會出書……」很難想像這段話出自一個無法言語、全身癱瘓躺在病床上靠呼吸器維生的病人。這個人就是《眨眼之間》、《生命之愛》、《頑石與飛鳥》、《我見過一棵大樹》等書的作者陳宏,他永不放棄生命的意志、始終懷抱希望的態度,感動了無數讀者。
陳宏集攝影家、藝評家、新聞人、大學教師等多重身分於一身,活躍於傳播界、文藝界,曾任報社主編、主筆,並在大學任教多年。他同時也是個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他公司生產的凱旋牌熱水機,在全國創下銷售佳績。
然而,就在陳宏得意人生的同時,老天爺卻在他六十五歲那年開了個大玩笑,讓他從剛開始的左腳麻木,一直到漸進式的肌肉無力。
陳宏突如其來的「怪病」,讓劉學慧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帶著他遍尋名醫,最後才在民國八十八年診斷出是罹患了運動神經元疾病,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身體四肢會隨著時間逐漸癱瘓。
對陳宏來說,劉學慧不只是他攜手一生的結髮妻子,更是他每一本著作最重要的「幕後推手」。陳宏口不能言、手不能寫時,劉學慧就是他的「最佳代言人」、「心情傳聲筒」。他的作品,從專欄文章到出版書籍,都是靠著劉學慧和他透過「眼神交流」,逐字逐句推敲出來的心血結晶。
讓兩人可以「心有靈犀」的秘密武器,就是一塊透明注音版,上頭寫著「一、二、三、四,ㄅ、ㄆ、ㄇ、ㄈ」等符號。每當陳宏有話要說,劉學慧就會拿起注音板,看著他的眼睛,藉由他眨眼來拼湊出每個字的音。
這樣的寫作方式,平均一個字得眨眼五到十次,一句話得用上好幾分鐘,遑論一篇上千字的專欄文章,必須花上一周才能完成。儘管「字字皆辛苦」,但臥病在床的陳宏從未中斷寫作之路,別人眼中的「病房」成了他心裡的「書房」。
陳宏在病中學佛,從佛法中參透生死、了悟生命,他透過一雙「會說話的眼睛」,不只向外界傳達他的內心世界,更分享他的佛法體悟,字裡行間常流露值得深思的佛理,讓人咀嚼再三。
「只要心中有佛,人就會踏實」。儘管口不能言,陳宏卻無時無刻都在心裡默念佛號。他說,念佛號能夠讓人覺得「心安」,一句「阿彌陀佛」就代表著一切佛、一切菩薩。病房牆壁上掛的大幅《心經》,更是他每天必念誦的「人生功課」之一。
陳宏生病前,劉學慧根本不了解什麼是佛教,陳宏生病後,才讓她開始從佛法中思索人生的意義。劉學慧說,佛教講因緣,因為陳宏這場病,才開啟了她和陳宏學佛的因緣。她說:「我常拿起佛經,念給他聽,也念給自己聽。」
劉學慧從對佛經一竅不通,到後來朗朗上口,再到皈依佛教成為星雲大師的弟子。藉由佛法的濡化,更讓她相信:「雨過總會天青,再大的苦難都有過去的時候。」
「生病很苦,但佛法讓我知道要以苦為師。」面對旁人眼中無法承受的「生命之痛」,陳宏已「把生病視為一種修行」。
因為學佛,讓陳宏懂得不執著,也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正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雖然「身不由己」,但「心」卻可以優游自在。無論未來怎麼樣,他都要用有限的時間去彩繪自己的「美麗人生」,用微笑去看待生命的悲歡離合,用文字去鼓舞陷入困境低潮的人。
看著陳宏侃侃而談,一旁的劉學慧也跟著點頭稱是,兩人之間雖然沒有「對話」、但卻心意相通。